时间:2024-01-26 10:05:43
点击:次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2017年12月,在沪黔两地主要领导见证下,签署了《上海市人民政府 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推脱贫攻坚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培训、劳务协作、教育帮扶、医疗帮扶、旅游协作互动、“遵品入沪”七个领域合作。据统计,2016年至今,上海共实施帮扶项目531个,有力助推赤水、桐梓、湄潭、凤冈、习水、道真、务川等7个贫困县(市)成功实现减贫摘帽、21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2020年,中国将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而当下,正是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为此,上海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的帮扶工作方针,本着“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凝聚合力、坚持精准、聚焦重点、加强保障,坚决助推遵义实现如期脱贫。
上海与遵义,作为两座富有红色基因的城市,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遵义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两地“红色血脉相连”。自2013年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以来,沪遵两地创新思路,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碰撞出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使得遵义当地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获得感越来越强。
让更多贫困人口享受产业合作红利
遵义是产茶大市,2016年,遵义茶叶种植面积便突破200万亩。但长期以来,“遵茶”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不高,这也成为困扰当地的问题。正在这时,联合利华上海总部积极响应上海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决定在遵义实施可持续茶园产业扶贫项目,探索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开展“国际雨林联盟”认证,使遵义茶获得进入欧美市场的许可证,2017年完成5000亩茶园认证,计划到2020年完成茶园认证10万亩。此外,还推出立顿品牌袋泡茶新品——立顿“遵义红”和“遵义绿茶”,助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最终实现脱贫步伐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湄潭翠芽”“遵义红”等产品还被选为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专用茶。不难看出,上海不仅号召并引入资源为“遵茶”谋出路,还大力为“遵茶”作代言。
不只是“遵茶”,上海在“遵菜”入沪上也作出了很大努力。目前,上海已经在遵义建设14万亩“遵菜入沪”基地,把分散的农户有机组织起来,按照上海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和标准组织生产。此外,还帮助遵义策划打响农产品品牌,推动习水黔北麻羊、“道真果蔬”等以优质优价进入上海市场,在沪开设遵义农特产销售平台50个,去年,帮助采购和销售遵义农产品共计4.7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9736人。
在遵义桐梓县,方竹是当地特产,营养价值高,但销售不畅。为让方竹笋走出大山,上海援黔干部引进上海绿地集团,在上海设立“绿地直采·遵义原生态产品”专柜。去年10月,1万斤桐梓方竹笋首次进入上海,在普陀区永昌菜市场试销,得到首次接触方竹笋的上海市民极大好评。之后,有商贩一次性订购2000斤笋,准备运回上海销售。以前,当地农民陆国顺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因父母重病,他欠下近20万元的债。“种竹子后,每年有两三万元稳定收入,养猪再赚个两三万,差不多今年就能还完欠债,安心过日子了。”陆国顺高兴地说。
上海为加强产销对接,正多措并举打通流通链。首先,上海正引导上海企业在扶贫协作县设立商贸公司,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特产品,消除当地农产品上行阻碍;其次,组建了上海商务扶贫联盟,充分发动本市50家大型农产品经销商,创新产销合作对接模式,给予“三免一快”优惠政策,打通遵义农特产品入沪绿色通道;最后,上海还积极倡导“消费+公益”扶贫理念,加强产销对接。去年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当日举办了2018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以助力对口地区提升脱贫攻坚实效、实现更好发展。据了解,遵义农产品现场销售近50万元,协议订单金额6600多万元。
上海与遵义之间的合作,何止于农产品。事实上,多年来,沪遵之间的产业合作可谓方兴未艾。两地签署了园区共建、商务流通、文化旅游、金融合作等一批合作协议,协助遵义在沪举办产业推介会近百次,引进产业项目一百多个,累计到位资金300多亿元。早在2016年,临港集团便与遵义市合作共建临港遵义科技城,探索创新“组建一个投资公司、建设一个园区、打造一个团队、建立一支基金、培育一个产业集群”的“五个一”合作模式,着力打造成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沪遵产业合作典范”。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9家,去年完成产值7.2亿元,解决就业约1000人,带动贫困户就业200人次。
如果说漕河泾项目是一片“绿洲”,那么散落在遵义土地上的上海项目就是一眼眼“甘泉”,其共同使命便是以产业合作水平提升,带动当地脱贫。仅去年,上海便引导了绿地集团、光明集团、东方希望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62家上海企业赴遵义投资合作,目前实际到位资金67.9亿元,产业合作项目带动遵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3515人,使得更多贫困人口享受到了产业合作的红利。
撒下教育“金种子”助力理念提升
扶贫先扶智,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之初,便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扶,学校硬件改善迅速。位于大山深处、赤水河畔的小坝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10平方米的宿舍要挤下二十多位孩子。如今,该小学学生公寓面积增加了150平方米,还成了全县最早拥有塑胶跑道的学校,隔壁县市的家长都想送孩子来读书。
相比修建校舍,提高教学质量更不容易,上海也做出了特色。录播教室,如今已成了遵义部分学生最喜欢上学的理由之一。通过互联网,遵义学生能直接看到上海的课堂情况,不仅两地学生能互动,老师也可在教学和管理上向上海老师取经。录播教室现已在湄潭、正安、习水、道真等县的中小学逐渐铺开,越来越多的遵义学校和上海学校结成对子,让一些从未走出过遵义的孩子大开眼界。
对于拥有完善和发达教育体系的上海而言,深知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队伍的交流和互动至关重要。去年,上海和遵义实施了两期“金种子”校长培养项目,每期为两个月,20名小学校长、副校长参加,两期共40名,其有效提升了遵义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能力。此外,去年遵义还遴选了10名优秀校长、副校长及后备干部来沪参加“影子校长”为期一年的挂职跟岗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引领当地学校的发展。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上海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去年,遵义选派了50名深度贫困地区教师到上海集中培训,由专家针对乡村教育实际情况,围绕学校德育、教师心理辅导能力、留守儿童管理等进行系统培训,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这也正是自2013年以来,上海教育领域在遵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的缩影。数据显示,近年来,两地签订近百个合作协议,40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选派上海100多名管理人员和教师到遵义支教,此外,还帮助培训遵义各类校长、教师近万人次。
为推动遵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上海除将基础教育新做法、新形式倾囊相授,也正将职业教育教改新举措、新经验向遵义输送。为提升遵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建设重点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安排了一批遵义中职学校的教师到上海市级企业实践基地,进行工作项目相关培训,周婷婷便是其中一位。2017年7月,遵义市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师周婷婷来到实践基地之一的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在酒店的行政楼层、咖啡厅和中餐厅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虽然她教龄已有5年,但这还是她第一次参加酒店培训。“成为员工后,我对酒店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酒店更专业、全面的服务流程。”周婷婷说,回到遵义后,会将实践中学到的内容与其他老师进行二次培训,让培训效果辐射更多老师和学生。她还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在这里会时不时遇到外国游客,此时,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了必须,这些虽在教学时不会教到,但在学生工作时却会真实遇到。
打响每场医疗帮扶“造血”攻坚战
多年来,医疗帮扶一直是沪遵两地极为重视且成效显著的重点合作领域。目前,上海市8家三级医院结对帮扶遵义市8家市级、县级医院,组织多批次专家团队赴遵义开展学术讲座、巡回义诊,重点提高当地学科水平,累计为遵义培训医院院长50人次、医疗管理干部550人次、骨干医生1418人次。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便是近年上海对遵义开展医疗帮扶的代表之一。从2014年全面启动援遵工作以来,一场场从“输血”到“造血”的攻坚战打响:除了委派医疗专家外,截至去年初,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70余位专家先后赴遵义诊,受益居民超2460人次;14位上海专家培训当地医生940余人次,67人次遵义医生来沪挂职进修,更有3人破格参加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访问学者计划。
蔡晓波便是参与为期半年的医疗“援遵”工作的一员。作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在遵义,他有个新身份——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病临床医学中心轮值主任。2017年6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以遵义百姓的健康需求为目标,全面承担了遵义全市5大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并派出5名博士学历、副高以上级别的业务骨干,实现一项项手术的“首例”,完成千余人次的培训,几乎走遍遵义的每一个郊县乡镇……
遵义人偏好辛辣油腻食物,造成胆道疾病的高发。“在上海仅需1至2天即可出院的结石微创手术,在这里甚至需要开一个大刀,恢复较久的时间。”蔡晓波回忆,为此,他带领团队完成了诸多治疗手段应用的院史“首例”,使该院基本达到上海三甲医院消化内镜技术水平,住院患者人数几近翻倍。
在当地,新治疗手段的应用,远不止此。心脏病临床医学中心成功完成首例冠脉搭桥;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开创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黄斑界面疾病,黄斑前膜复发率为零、黄斑裂孔闭合率达90%;老年病临床医学中心开创联合查房和综合门诊新模式;神经内科临床医学中心则启动了神经电生理工作室,引入开展了多项新技术。遵义市卫计委负责人说:“上海医疗专家的入驻与深耕,把‘输血’帮带真正做到了实处。以前老百姓不能在本地解决的大病,如今终于能在家门口得到诊治了。”
去年初,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还与遵义市卫计委联合成立了“上海市一·遵义卫生人才培训学院”。此外,据了解,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计划用3年时间为遵义培养100名基层医生,100名基层护士和50名基层医疗管理人才。
众人拾柴火焰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也参与了在遵义开展的医疗帮扶。去年9月,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牵头,九院眼科专家团队赴遵义进行“爱心手牵手,关注眼健康”精准扶贫,期间,小俊被发现。“我们在正安县对1000名贫困儿童进行了眼科筛查,他的情况最严重。”小俊的主刀医生、眼科主任医师汪朝阳补充道,“右眼几乎失明,左眼视力仅有0.15。”
“已经失明的右眼几乎不可逆,治疗效果有限,因此我们希望能尽量挽救他的左眼。”此外,小俊右手拇指指根往上端延伸有两个手指。因此,为了让孩子仅接受一次全身麻醉,两位专家同时在手术室内为其进行了手指整形术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手部恢复后他将与正常孩子无异,眼部预计可恢复到0.3的视力。”对此,小俊的母亲连声说:“谢谢医生,没想到儿子还能来上海治疗眼睛和畸形的手指。”此外,此次手术费用除按照相关政策报销外,其余均由相关公益基金会精准扶贫资金提供最大限度支持。
以多渠道劳务协作助推脱贫奔小康
去年7月24日,首批从遵义梓潼县出发的22名遵义务工者,通过“沪遵劳务直通车”抵达上海;几天后,第二批共30名遵义务工者,自遵义正安县出发,兴奋地踏上来沪就业之路。这一创新形式的特点是对扶贫攻坚对象的“精准聚焦”,两批来沪者中90%以上为遵义的建档立卡户。
贵州遵义距上海有1700公里,为帮助遵义贫困劳动力用最快、最便捷方法来沪就业,两地人社部门依据上海与遵义签订的三级劳务协作协议,设立了劳务协作专项资金,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去年4月19日,“沪遵劳务直通车”正式启动。6月20日,直通车工作组便开始前期摸底,7月7日,便带着上海及周边10家用工企业岗位信息来到遵义,并迅速组成2个小分队,深入赤水、习水、桐梓、务川、余庆、凤冈、正安、湄潭、道真等9县,对当地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和就业需求进行精准调研。并在深入乡村时,开展广泛动员,以确保村里对直通车人尽皆知。
上海果断的行动力,让工作开展事半功倍。在正安县的村子,“上海来人”的消息传了数百公里,在外务工的10余位乡亲辞掉工作,2天后就出现在村里,表示要“跟着直通车去上海”,原因很朴素:“上海对口支援遵义,跟着上海走心里踏实。”而这也正呼应了直通车的原则——“只要有意愿,马上就安排”,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就业意愿,直通车提供精准匹配的企业和岗位。此外,直通车还为来沪就业遵义贫困劳动力规划职业生涯,实现在沪“务工两年、享用一生”。
“政府帮我们联系务工点,我们参加免费培训后就上岗了。”去年7月,道真县建档立卡户朱黎男和邵正双夫妻走出大山,来到上海金山区日铭电脑配件有限公司务工,夫妻月收入7000元,经济状况得以改观,一家人实现脱贫。
2018年,沪滇两地人社部门已成立16个工作站、4家上海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两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打通转移就业链条,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中介服务、企业用工、群众脱贫”的就业扶贫格局。去年,通过这一形式,已帮助遵义数百贫困劳动力来沪就业,贫困群众拿上了工资卡,脱贫奔小康越来越有奔头。
除了“沪遵劳务直通车”,上海在开展与遵义的对口帮扶劳务协作方面,还有一个响亮的品牌——“黔女”入沪。2017年下半年,国家商务部启动“百城万村”家政扶贫试点工作,上海成为首批试点城市。随即,上海市商务委与贵州遵义市共同开展的“黔女”家政就业精准扶贫项目也宣布正式启动,旨在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合作、就业、扶贫一体化新模式,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建设目标。
自此,上海家政企业与遵义市务川、道真县合作,进行市场化探索“黔女”入沪,实现供需精准化对接,并强化源头上的就业培训和追溯管理。首批入沪的“黔女”的代表人物——舒继兰,现已成为务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星星之火”,示范作用正不断凸显。去年,联合上海家政服务机构面向建档立卡户开展“黔女”培训和有序来沪就业,实现成功来沪就业797人。
为实现多渠道推进劳务协作,上海还有“妙招”。首先,依托“职业教育联盟”,联合用人企业、职业院校及相关培训机构,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打通职业教育、实习锻炼、上岗就业通道,开展订单式培训。去年,到上海就读职业学校遵义籍学生321人,其中贫困学生57人;其次,支持创设岗位,推动公益就业。去年,在遵义创设4490个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排无技能和无法外出建档立卡户上岗。援建扶贫车间62个,吸纳就业8776人;最后,上门送岗位,推动来沪就业。2018年,上海为遵义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提供针对贫困户就业岗位62105个。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