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11:02:57
点击:
白粉病可以导致辣椒产量显着减少
真菌病原体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有多种方法可以管理辣椒上的白粉病
症状
辣椒白粉病主要是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叶面迎光透视可见叶肉组织出现数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较小褪绿斑,叶背产生一层非常细薄的白色分装霉层(图1)。温室湿度大时,褪绿斑迅速向四周扩展,导致整个叶片及叶柄褪绿变黄,直至脱落;湿度较低时,大量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聚生在叶背形成一层致密的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这种粉状霉层可覆盖整个叶片背面,一部分叶片上出现局部坏死的褐色病斑。
白色霉菌在叶片下面形成孢子(图1)
有时,叶片上面也会产生粉状霉层(图2)。
叶片上面的粉状真菌(图2)
被侵染的叶片过早地从植物上落下,叶面光合作用的损失减缓了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落叶使果实暴露于阳光下,可能导致果实日灼病(图3)
白粉病引起的落叶使果实暴露于阳光下,导致日灼病的发生(图3)
病害的周期和条件
Leveillula taurica是在辣椒上引起白粉病的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需要活的宿主组织才能生长和繁殖。真菌存活于辣椒和其他寄主物种之间。 对于白粉病,Leveillula taurica是不寻常的真菌,因为它具有很宽的宿主范围。病原体可感染59个不同科目的700多种植物。易侵染的作物和园艺植物包括苜蓿、朝鲜蓟,棉花、茄子、洋葱、番茄、豆科灌木和猴面花。易侵染的杂草种类包括苣苦菜、苍耳、千里光、沙漠烟草和荠菜。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下,辣椒都会发生白粉病,因为孢子可以在零到100%的相对湿度范围内萌发。当夜间湿度在90%到95%之间,白天在85%以上时,孢子萌发率最高。孢子可以在10℃至35℃的温度下萌发,最适温度范围为15℃至25℃。
一旦发生侵染,白天温暖、夜间凉爽的条件下病害的发展迅速,白天温度接近30℃,夜间温度低于25℃°时发病最为严重。当温度高于35℃时,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虽然在潮湿的条件下侵染率最高,但干燥的条件下易引起落叶。因此,当湿度由潮湿变为干燥时,病害的影响最为严重。
对产量的影响
2005年美国Ontario爆发辣椒白粉病,感染了大量的田地。据一项调查统计,12个被调查的田地中10个发现了这种病害。在这10个中的6块地,100%的辣椒上发现了白粉病。在2009年太平洋西北部一份关于辣椒白粉病的报告中,种植者报告的损失高达40%。
白粉病导致的产量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光合作用的丧失而抑制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在严重侵染的植物上形成的花较少,花也可能从侵染的植物上掉落。额外的损失来自于日灼病。
生产类型和辣椒种植区域对辣椒叶片的密度有很大影响。与用于加工的辣椒相比,密集的叶冠对于鲜食辣椒非常重要。鲜食辣椒需要大量、成型良好的果实,而加工型辣椒可以使用较小的不规则形状的果实。此外,与绿色辣椒相比,红色辣椒的生产需要额外的15至30天。在这段时间内,叶片的损失对果实质量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日灼病。
农业防治
低光照和高湿度有利于辣椒白粉病的发生,因此将这些条件降至最低可以减轻病害。
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加强空气流通改善植株通风条件,调整种植密度。
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叶冠过密。在温室生产中,提高温室的温度可以降低湿度,减缓疾病的发展。
化学防治
杀菌剂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取决match于症状的发现是否及时以及药剂的覆盖是否到位。认真阅读杀菌剂标签,喷洒量和压力必须足以到达全部叶片,包括被侵染的叶背。
病原体在生长阶段其菌丝一直寄生在叶片的内部,直至产生繁殖体的时候才会伸出辣椒叶面。因此, 辣椒白粉病到发现病斑时再用药将很难防治。所以,该病防治一定要提早喷药预防。最初的使用应该根据病害通常在该地区出现的时间来确定。
辣椒挂果时喷保护性杀菌剂,如50%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次。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500-600倍液,或match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棚室也可在50%百菌清烟剂熏治,每亩用量1公斤,于傍晚点燃,闭棚熏治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