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9:47:59
点击:次
“白参”中文学名裂褶菌,因它酷似云南省野生的“干巴菌”风味,故称之为白参。白参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菇菌,野生的长在天然森林里的枯树上,朵小难摘,但是味道鲜美,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有嚼劲。
野生资源稀少,现在已人工栽培成功,那么白参菌的种植技术要注意什么事项,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白参菌的栽培过程。栽培材料有玉米芯或甘蔗渣、麦麸、玉米粉、石膏粉、钙镁磷肥、棉籽壳、杂木屑、碳酸钙!
以上配方料与水比为1:1.1~1.2,含水量60%,pH自然。小编在此为大伙提供2个不错的参考配方:
栽培袋规格:立式栽培的采用短袋15×26cm,每袋装干料300g;长袋12×55cm,每袋装干料500g
具体操作步骤与过程:
选择合适的配方,将各种培养料与水比为1:1.1~1.2混合均匀,含水量60%,以用手紧捏自然简短滴水为宜,pH自然!
料袋灭菌后需冷却至28℃以下时方可进行接种。为防止“病从口入”,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到“四消毒”(接种箱或室使用前紫外线或气雾消毒;菌种、料袋和工具搬入后再次气雾消毒;操作人员身、手消毒;菌种迅速通过酒精灯火焰消毒接人袋内)。
接种后的菌袋,摆放于培养室层架上或平地垒叠养菌。发菌培养环境要求适温、干燥、避光、通风。温度以掌握在23~26℃为好,不低于18℃,也不可超过32℃;空间相对湿度70%以下,注意防潮湿;门窗遮阳,后期给散射光;每天通风2次,更新空气。室内养菌一般7天左右袋壁上菌丝浓白密集,手指按压袋面有凹陷出现时,即可离室进棚。
菌袋进棚上架摆袋催蕾时,区别不同袋形操作:短袋的拨去袋口棉塞,拉直袋膜出菇;也可采取袋壁四周每隔8cm,用刀片划1~2cm的长菇口,然后将菌袋竖立摆放,多口出菇。长袋的进棚后,横排于架层上适应环境2天后,把穴口上的胶布撕掉,穴口向上长菇。然后在空间喷雾状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并覆盖架层罩膜保湿。每天喷水时,注意揭膜通风。菌袋开口后至原基形成一般需要4~6天。当菇蕾稍有分化时揭去盖膜。随着子实体发育需要,每天早、中、晚向空间喷雾状水1次,不宜直喷菇体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0%;温度要求不低于18℃,不超过25℃;给予300~500Lx散射光线,促进子实体正常发育。
白参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接种至采收需16~20天,当子实体叶片平展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利刀从基部切下,并修净基部杂质。采收前停止喷水,避免脆断损坏朵形。一般第1潮菇采收后停止喷水2天,生息养菌,然后照常管理;7天后又产出第2潮菇。鲜品用泡沫塑料盒和保鲜膜包装,在4~5℃低温下保存;加工干制时,可用机械脱水烘干,鲜干品比例为4∶1,干品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包装防潮。
对此白参菌你有什么见解?欢迎发表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