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20:06:14
点击:次
近日,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的米东区食药用菌基地里,技术员孟广芹采收双孢菇。(记者陈岩 实习生马秀兰摄)
新疆网讯(记者宋建华)近日,记者走进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食药用菌基地的双孢菇种植大棚,一朵朵顶着白色圆伞盖的双孢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加紧采摘、分拣、装篮……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创新政府投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合作社承包的模式,建成了智能化食药用菌基地,利用四季恒温技术实现菌菇生产智能化,而就地取材、菌渣还田实现了乡村产业循环发展。
在生机盎然的大棚里,一朵朵盛开的蘑菇伞,既撑起了村民的致富伞,也撑起乡村振兴的产业伞。
动一动手指,四季恒温种菇
在位于长山子镇集镇区旁的食药用菌基地,一排崭新的温棚整齐排列,新铺设的道路横贯其中,人员和车辆穿梭其中。
“目前建成了八座大棚,其中六座在生产,全部培育种植双孢菇。”常驻基地的米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菌类农艺师孟广芹说。
食用菌产业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是典型的“短平快”产业。
作为乌鲁木齐食用菌主要产地,米东区立足乌鲁木齐市场,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建集约化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
“这是我们引进的新型食用菌大棚,可以控温控湿,达到四季恒温,保障了生产过程数字化精准监测。”孟广芹说。
大棚耳房里,孟广芹带着记者来到一台仪器前:“实现恒温,靠的就是这台机器,等于是整个大棚的智慧大脑。”
在仪器的显示屏上,棚内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浓度,风速等一目了然。
“二氧化碳浓度要达到800,湿度设定为80……”孟广芹轻点触屏说,菌类生长,控制温度、湿度,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重要。
记者随孟广芹做好消毒灭菌措施,步入大棚。一股湿气夹带着蘑菇和秸秆的清香扑面而来,菌床上朵朵雪白的伞盖煞是喜人。
“‘智慧大脑’下达指令后,里面的加湿、通风、增氧等设备就开始运转了。”孟广芹说,以前种大棚靠经验和人工,现在动动手指就行。
小麦生菌种玉米芯当肥料
“新设备、新技术,大棚里都是科技范儿。”孟广芹带着大家来到育种区。
看着这里整齐摆放的一袋袋小麦,记者有些疑惑。孟广芹笑着说,这是麦粒菌种培育技术,菌种附着在麦子上培育菌丝,相较传统的菌种培育方式,具有菌丝生长旺盛、菌种萌发早、发菌快、播种方便、产量高等优点。
麦粒菌种直接撒到培养基中,二十天后就长满了菌丝。
“这个培养基,用的是农民当柴火烧的玉米芯,经过营养液调和发酵,就是菌种肥料。”孟广芹抓起一把培养基放到记者手中说,培养基无菌无味,也是一项新科技。
菌丝出来后,再经过二十天培育,就开始长菌伞,十天后就能收获了。
记者和工人们一起采摘菌菇,采摘下的菌菇直接打包装箱装车。
“经过市场调查,我们选择了乌鲁木齐市场需求量大且收益高的双孢菇。”孟广芹说,虽然双孢菇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但有了智能化大棚,种植起来不费力。
孟广芹细数起新大棚的优点:单个棚占地只有230平方米,但立体式种植,种植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棚底是水泥地,蘑菇不再受土壤细菌病害干扰;四季恒温,一年可收三茬,产量是常规蘑菇棚的三倍……
管理新模式产业带动就业
此时,米东区财政局驻解放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亚军和村党支部书记董建虎,也来查看蘑菇生长情况。
“蘑菇长得好,我们也高兴,村集体的腰包更鼓,能给村民干更多的事。”陈亚军说。
食药用菌基地采用政府投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承包种植的模式。
解放村在基地共有三个大棚,委托米东区菌香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
“政府盖新棚,技术员帮忙教技术,合作社一心做服务、找市场就行。”合作社社长张永江说。
建在门口的基地,还解决了村民就业。目前,基地里十几位工人全部是周边村民,其中不少是从事菌类种植多年的农户,边打工边学技术。
陈亚军说,在引导合作社+农户发展蘑菇种植的同时,依托基地旁正在建设的乌鲁木齐国家农业科技园米东马场湖核心区,大力发展加工产业,用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循环促发展生态效益明显
临近中午,孟广芹接待了几位水稻种植大户,商量用菌渣做开春肥料事宜。
大棚智能化,使得种植过程不用农药化肥,种菇产生的菌渣成了抢手的优质有机肥。
孟广芹说,基地的目标是:吃干榨净、生态循环。食用菌是化解秸秆、玉米芯等农作物下脚料的能手,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栽培后的废渣可直接还田,专用于有机水稻和果蔬种植,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除了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也不菲。孟广芹算了一笔账:“目前,双孢菇批发价每公斤12元至15元,按每平方米可产13公斤双孢菇算,一个大棚一年纯利润达20万元左右。”
在基地打工的徐银兵说,他用老模式种蘑菇四五年了,一亩地一年收一茬,净收一两万就不错了。“这个大棚,真牛。”
米东区将继续扩大基地种植规模,培育食用菌种植相关的运输、销售、加工产业,围绕基地形成乡村振兴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