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香椿种植书籍(楚文涛:香椿芽儿)

时间:2024-01-16 20:16:26

点击:

香椿芽儿

作者 | 楚文涛


春日里,乡野有着许多令人期盼的美味。香椿芽,便是舌尖上的味道之一。

香椿芽,又称叫椿芽、香椿头。是阳春时节,高大落叶乔木之椿树萌发的嫩枝。椿树,它也是陕南乡间最为普通的栽植树种之一。其对土壤适应性强,耐寒、耐旱,且根系发达,属于生长迅猛、树姿端庄的深根类阳性乔木,喜长在向阳的山坡或灌丛之中。庄户人家的舍前屋后,多有栽培,常植为行道树。

椿树,深褐色的树皮,树皮平滑而有直纹。嫩枝有髓,枝叶为片状,幼时被黄色或黄褐色柔毛,后脱落。每到春季的椿树,就爆出了条条鹅黄的细芽,像好做美梦女子的笑,在尘世上呼唤着,所有事物醒来。它的羽状复叶,通常会散发出一股独特的气味。大老远的,就能穿越人们的鼻腔。闻一下,霎时,可以令人心肺复苏。

在初春的椿树枝冠上,若路人粗略地眨眼一瞥,满是光秃秃的。倘若走近细观,在椿枝的茎节上,则已有许多紫红色的嫩芽,窸窸窣窣地冒出头来。香椿树,从从容容,慢慢悠悠,悠然地按着自己的时间表酝酿着。那蕴藏了一冬的能量,待时日已到,便是势不可挡的轰轰烈烈。惊蛰一过,待到褐红的椿芽,长成一束秧苗那么大,快半尺长的时候,就可以采摘了。

稍小一点的椿树,可以将香椿芽直接摘下。对于高大一些的椿树,每年人们总会在长竹竿的顶头,绑上一把镰刀,人在树下举杆,将刀口对准椿芽苗,刀下椿芽儿落。只要有十来米高的大椿树,收获满满的一篓椿芽儿,则不会费太多的工夫。

“雨前椿芽嫩无比”,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寓意迎接又一季的春色无限。民间有句流传颇广的农谚,叫“三月八,吃椿芽儿”。就是指农历三月谷雨前后,恰好是馥郁柔和的香椿芽儿的上市佳季。此刻,娇嫩诱人的香椿芽儿,既可是朴素农家餐桌上的时令小蔬,也可以是喧嚣都市间酒肆饭馆、大排档里备受推崇的招牌娇宠之菜肴。

楚文涛:香椿芽儿

早晨,挎个小篾篮,闲步去房前屋后逛一遭,顺手掐几把褐红色、带着绒毛儿,鲜翠欲滴的香椿芽,午饭的佐菜,便有了着落。香椿焯水,或凉拌或炒鸡蛋,都是厨灶之间令人垂涎的美味。在农家,新鲜采摘的椿芽,当天就会食用。用清水洗净,然后放置在瓷碗或面盆里,洒上盐,用手轻轻揉搓一小会,置入少许辣丁,加盐、醋、白糖、味精,筷子挑拌几下,它便水灵灵地缱绻在白瓷碟上。最后,拿一篾篮罩盖,专候端上餐桌。

一盘凉拌香椿芽,就着苞谷疹蒸饭。细细嚼来,香中有点涩,涩里透着甜,十分地清胃爽口。香椿和鸡蛋一起搭配,做成炒菜,那诱人的味道,更会弥漫整个锅头灶间。把切成段的椿芽,放入锅中大油爆炒,这时特有的椿香,会更加浓烈。待火旺油烫香飘之时,鸡蛋猛地下锅,蛋的黄色与白色,刹那间将红椿芽凝结在一块。趁这火候,迅速摊成饼状。鸡蛋的柔软,与椿芽的脆香,紧致结合在一起,避免了单一的苦涩,带给人味觉和嗅觉上立体的异香。这样的一道香椿炒鸡蛋,不需要辅助其他多余的佐料,既绿色天然又醇香入味。

追溯香椿芽食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传,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入菜的国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宋代《国经本草》中,称椿树叶香可啖。宋代文人苏颂亦曾盛赞:“椿木实而叶香可啖。”西汉时期,杰出外交家苏武在《春菜》一诗中则写道:“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也将香椿作为救饥植物载入了《农政全书》:称“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甜,生熟盐腌皆可茹”;谢肇淛的《五杂俎》,则称“燕齐人采椿芽食之以当蔬”。唐、宋及明清时期,更有很多地方产出的香椿,成为了向宫中朝岁的贡品。

有人说:“发现食物的灵魂,就是发现生活的惊喜;被食物的灵魂撞击,就是生活的奇遇与享受;打开食物的灵魂,就是打开我们自己。”不难想象,香椿芽儿,在古时候就深受民间百姓和皇亲贵胄的喜爱。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香椿芽儿,不仅是备受喜爱的食材,也同样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

譬如,古代的香椿树,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这一文化典故,是源于庄子《逍遥游》中那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为上古时代的大椿树,以人间的八千年,当做自己的一年,可见寿命之长久。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带“椿”的词语,来形容福寿绵延。如以“千椿”形容千岁,又如以“椿寿”,作为对长辈的祝寿,以盼望长辈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

在古代的诗词文学中,也常常能见到香椿的身影。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在诗作《椿》中写道:“峨峨楚南树,杳杳含风韵。何用八千秋,腾凌诧朝菌”。显然诗中,形容“椿”不仅以长寿,令“朝生暮死”的朝菌望而不及,并且椿树的繁茂和气韵,也令朝菌相形见绌。

唐代牟融所作的《送徐浩》中:“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以及北宋黄井的《古稀诗训》中:“书罢吟哦记此篇,我今归隐乐悠然。椿萱堂上难追慕,桂萼阶前竞秀妍。霜鬓尚沾金阙泽,紫衣犹惹御炉烟。苍天不负男儿志,辅佐江山亿万年。”可见古人,着实喜欢以“椿萱”代喻父母。近代倡导维新变法的康有为,也曾作了一首《咏香椿》,来表达对香椿芽的喜爱,称“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生活,就已经流淌着一种香椿情怀。

香椿芽儿,除去食用价值之外,药用价值也不可小觑。

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本草》中,就最早记录了香椿芽的药用功效。称其“主治症疥,风疸”。明代医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了“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消风去毒”的保健医药功效。不过,食用香椿芽,也要适当、适量。唐代孟诜所撰的中医典籍《食疗本草》,却指出“椿芽多食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从现代科学辩证的视角来看,香椿芽儿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因此,据饮食健康专家建议,食用香椿芽儿,还是在谷雨前的最鲜嫩,时候为最佳。并且下厨时,应当在沸水中,焯上一两分钟,减少其中的亚硝酸盐等有害成分。

楚文涛:香椿芽儿

椿寓意着吉祥、长寿。但与其形态极其相近的樗,却没得个好名声。

樗,美其名曰为臭椿。虽然它是香椿树的孪生姊妹,但其茎芽却是绿汪汪的。树干表皮比较香椿树,尤显光滑。据说,樗叶上爬了满满的花毛虫,人的皮肤只要挨到樗树的叶子,就会发痒至极。于是,人们避其犹恐不及。因此,大伙踏青,采椿芽儿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它们的区别。

一年中,要想吃到香椿芽儿,只有在春季。且不论香椿与臭椿,美味则只谈食椿。

红色的椿芽儿,是三月间春意盎然的代表,是撬动人们味蕾的灵魂级菜品。使人能直观感受春天旺盛的生命力,以及领略千里乡野的春色旖旎、风光无限,还能给人的生命情感带来非凡慰藉。

这小小的香椿芽儿,或许还能稍稍纾解远在他乡游子的无尽乡愁。因为,这香椿芽儿,一头连接着家的形状,连接着故乡的风土、故乡的亲情。人们对乡土的全部情感的真实,识别爱以及人性的温热凉薄,抑或系在香椿芽儿的这另一头里。

食物的灵魂,藏在四季的信号里。吃了香椿芽儿这道美味,才觉得春天没有白过,春天才过得完美。


—END—



【本文作者】楚文涛,在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有散文作品等,现居西安市。

来源:读书村,版权属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