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山稻种植视频(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时间:2024-01-18 13:27:27

点击:

乌俄冲突、冰川融化、沙漠涨水、农田干裂,世界正在发生巨变,去不了诗和远方,就在家里守好一亩三分地,挣不到钱,就守好家人的粮食安全!——@守望者

谨以此文献给农业领域科学家!谨以此文献给鄂西农人@守望者!

「水稻“上山”」

十多天前,我写了第一篇《水稻上山》的文章!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认知存在不足,我对我生活的世界了解得还不够,对我面对的人了解得不够,对发生在我眼前的事物了解得不够,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理解得不够。

有人说,水稻可以上树上楼还可以上天;有人说反自然规律是要遭报应的。

其实,我也一时迷茫,“水稻上山”,是个名词还是个动词?

所以,当我在无知的状态下,写下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十分可笑的:水稻上山=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

但我没有删除,放在那里,让人们鞭打。

十来天里,鞭子、巴掌、口水远远多于糖。

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些,世人皆醒我独醉,我把重点精力都放在求知求真求实的探索之路上了,这些鞭打与口水,为我提供了辩证的思考源泉!

结果,我发现「水稻“上山”」是这样的,原文出处“上山”是带引号的,此“上山”非彼上山,造词人赋予这个词的意思实为“在山区旱地种抗旱水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带引号的和不带引号的,词义完全不同。

那么,水稻能不能“上山”?水稻种在旱地里到底反不反自然规律?

这个问题,下文中会完整呈现!

「守望者的稻田」

求真求实,要么实地考察,或亲自体验;要么找到客观证据,有多方位的图或视频也能发现真相。

如果说要找到能充分证明「水稻“上山”」好与坏的证据链,我就必须要去云南。但是,现在不是稻谷收获的季节,至少我要秋天才能拿到结果。

而至于有一些人在评论区引导我去某音上去看。结果,我并没有找到讲述「水稻“上山”」从种到收的完整过程的视频,有的甚至是荒山改造植树造林的图片,完全偏离了我要找的信息。

为此,远在浙江和云南的网友给我提供了两条线索。

浙江网友告诉我我们恩施利川某地有引进滇禾优,但我家距利川有一百多公里,现在也不是季节,去什么也看不到。

之后又有一位云南网友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在我们恩施还有一位老乡也种了旱作水稻。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查找,我终找到了他,而且,他就在我家对面上后的建始县,距我们镇仅有二十余公里。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没想到,他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

我不得不佩服他,他绝对是一位有前瞻性有探索精神敢于尝试的农民。

建始并没引进「水稻“上山”」水稻旱作技术,那么,他是从哪里弄的种子和技术呢?

从一位安徽朋友那里得到了旱优73!

从旱优73开始,我对「水稻“上山”」水稻旱作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旱优73”是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上海天谷生物共同选育的三系籼型杂交节水抗旱稻新组合。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从种子包装上我发现,其实多个省有引种。也就是说抗旱稻早就广为普及。但是,这里面并不建议湖北西南地区种植,而刚好我们正处于湖北西南地区。

我们地处北纬30º这一山区地带,小气候分布复杂,那么,不尝试又怎么知道不行?

实践「水稻“上山”」技术

这里没有朱院士专家团队,在茫茫大山中,在这一领域,他就是一个孤独的先行者,实践者,探索者,守望者!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①「水稻“上山”」水稻旱作技术第一步就是平整土地,开沟埋底肥。底肥要施足,该品种标准施复合肥15-20kg。

但是具体要看土壤含“金”量,也就是所知含有利于稻禾生长的微量元素。这个问题其实可向当地农技部门咨询,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土壤取样检测,相关部门应该有当地土壤数据。

所以,如果能根据精准数据来施肥,可降低成本还能事半功倍。

现在比较注重绿色生态有机食品,有条件的可追加生物发酵肥料及农家粪。

不建议在新开荒老生土种植。网传一些新挖新建的梯田,其实并不符合「水稻“上山”」水稻旱作的要求。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②铺设滴灌带加覆膜。这个步骤其实很重要。

这个步骤会增加成本,但我们在种植辣椒烟草时也会用,这是为了防止像去年一样产生极端干旱天气。

更何况,虽然是水稻旱作,但它的前身毕竟是水稻,其对水的要求肯定比玉米等庄稼要求高。所以,选择地块,最好选在有水源的地方。

如果雨水充足那便没问题,但若遇像去年的长干天就麻烦了。而我这位老乡的这块田其实就没水源。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③以上步骤最好提前半个月做。如果等禾苗到了移栽时才开始做,容易烧根,影响禾苗生长。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④当禾苗移栽完后,除了解决杂草的问题,不采用芽前封草技术的前提下,剩下的管理工作就不繁重了。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⑤我比较建议采用不透明银光膜,如此更利于保湿和防止杂草生长。

另外,肥应深埋,垄不易起得太高,这样保湿效果会更好。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⑥实时保证土壤湿润,尤其是三叶期,湿度不能少,否则会影响分蘖。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⑦禾苗长势良好,这就是守望者的田野!

有人一直在这个问题上计算成本,认为如果投入太大,结果收获太小这样的事做起来就没有意义,甚至是劳民伤财。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⑧守望者说:“几位中年村花驱车从大老远的地方跑过来视察工作!”

很疑惑是吧,为什么没有意义的事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既然赚不了钱还要亏钱亏力?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⑨这里有两点是山外人所不熟知的。

第一,千万年来,谁会想到这大旱地上会长出山稻?

第二,经济帐不是用一斤大米换2块钱这么算的。生活在大山中,有钱和有吃的是两个概念。人们的追求不是有钱了就有吃的,粮食只有被自己绝对掌控才是最大的靠山,即便没钱,但至少不会饿肚子。同时,粮食不仅可以卖钱吃饱,粮食在山区少田的农村主要是为了养牲口,如果自己不种就得花钱买。这是一种观念,也是现实需要。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⑩所以,在我们这一带,绝大多数山区农民,只要有条件,无论贫富,都会种点田。事实上,一家几亩或最多十几亩田,也并不需要花整年时间来种,其它时间可以用在搞赚钱的门路上。

这就是我们这里现在很多人不愿去工厂上班的原因,甚至不愿去更远的地方打工,因为农忙时不能照顾家里的农事。

现在从事建筑工程和在老家搞经济农牧业的比较多。在家发展的就不用说了,而搞建筑的时间相对灵活得多。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①①旱作水稻到了开始孕穗灌浆阶段,一定保证土壤湿润,以确保灌浆结实。另外,拔节前后和始穗期前后,喷药预防稻瘟病、稻纵卷叶螟和稻曲病等病虫害。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①②然而,2012年从夏季开始遭遇了罕见的长旱期。这样的干旱在全国多地区发生。据老一辈回忆,这样的干旱还是82年发生过的。

干旱对农业是致命的天灾,不仅是旱作水稻、玉米、红薯等作物快干死,就连有些地方的水田也干枯了。

守望者种植的另一块试验田便陷入了绝望,因为这地地没铺滴灌带,也没覆膜,全指望天收,结果老天爷没开眼。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①③于是,守望者开始用卡车拉水灌溉。

其实,附近很多小河小溪都干了,拉水灌溉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①④但是,在他的努力下,稻谷还是结出了希望的果实。

谨以此文献给朱院士及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致敬农民守望者

①⑤即便稻谷的水喝的不够,技术上或也欠缺,但是,还是收了约400公斤稻谷。达到了旱作最低预估产量。

这是在特殊极端气候下的收获,如果雨水像往年一样正常,七百多公斤我不敢说,但是,五百公斤不难。

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比如土壤含有的有效助肥元素、底肥是否用对、气候与天气等。

所以,种田也是要讲科学的,但是,农村很多农民种田完全是凭经验乱施肥。就比如我们这里,我们村有三大土壤分布带,而我家这一块是沙土带,含磷含钾比另外两块土壤带丰富,但很多农民在种各种庄稼时仍然会大量使用磷肥,其实这就等于走冤枉路。

「伟大的科学创造者」

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科学,拥抱新鲜事物,只有科学才能让社会让国家进步。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吃饱饭,不单单是我们勤奋就能做到的。

如果没有农业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与部分农民先行拥抱新技术新思维,我们可能还在种一亩只能产三五百斤自己留种的小子黄。

想想,也就三四十年前为什么农村没养过太大的猪,总是缺肉吃?因为猪品种不行,本来就很难长大猪;因为粮食品种不行产量不行,一亩三五百斤玉米,哪有好多养猪的?我们现在自家吃的猪肉,要把一头猪养肥到四百斤以上,也要上千斤玉米等粮。

所以,一切进步皆于科学,如果没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喷子的口力劳动是没用的。

所以,「水稻“上山”」水稻旱作并不是在反自然法则。水稻种在水田里不过是经验思维,并非不可逆变的自然法则。

「水稻“上山”」不过是朱院士为其取的一个更形象的技术名词罢了,因为,水稻旱作技术早已存在于平原地带,我所知至少出现了十年。而朱院士提案将这一技术引进山区旱地,故名“上山”而已!

最后,我想说的是抗旱水稻的诞生,能让水稻走进山区旱地,更能适用于平原水资源欠缺的地区,确实是千秋伟业,是壮举,如此利国利民之事应广告天下,如果抗旱稻得到更广的普及,在面对极端干旱天气面前,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还能确保一部分收成是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