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11:14:13
点击:次
学会这一招,白粉病轻松搞定!
白粉病
是黄瓜、草莓、甜瓜等许多作物上最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一旦感染,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结果期染病,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微信搜索菜农圈关注。防治白粉病不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关键是很难根除,不得不经常喷药。白粉病为什么很难根除呢?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分。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在植物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再侵染。
而且,白粉病病菌很容易产生抗性,这也导致有些作物上的白粉病很难防治,让农民很头疼 。
一、高温弱光不通风,白粉病易发生
症状
白粉病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和茎蔓。发病初期,叶片背面长出白粉状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白粉状病斑逐渐增多,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片,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后期病斑为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叶片正面也会出现白粉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大,逐渐扩大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病斑,发病后期,白色病斑逐渐变为暗色污斑,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果实、茎蔓、花等处也可染病。叶片染病,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果实染病果实生长缓慢,成为僵果,果实失去食用价值
。
葡萄白粉病
发生条件
白粉病在形成分生孢子的时候,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萌发的时候则需要较低的相对湿度。
比如,葡萄白粉病形成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是28~30℃,最适相对湿度在85%以上;萌发最适温度是25~28℃,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强光照也不利于病菌的生长。所以,雨后转晴或昼夜温差较大的闷热天气特别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由于白粉病病菌是直接或借道气孔皮孔侵入寄主植物器官表皮的,因此,寄主植物的器官表皮性状会直接影响到病害的发生几率和被害程度,见光少、氮素营养大、生长速度快的植株,器官表皮薄嫩,白粉病的发生几率和被害程度就高。
栽培模式对白粉病的影响往往很明显,避雨栽培的葡萄、温室或大棚栽培的蔬菜,尤其是栽植密度或修剪不合理造成的枝叶郁闭,光照弱、通风差、空气相对湿度偏大但叶面和果面上很少有水膜或水滴产生。这些栽植模式的蔬菜或葡萄的白粉病也相对更容易发生
。
丝瓜白粉病
二、大水量、轮换用药,防病效果好
农业防治
①选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忍耐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
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通风透光较差、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容易诱发白粉病,所以就要尽量避开这样的栽培模式。在作物定植前就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提高光照水平和通风透光条件 。
③平衡施肥,补充钙、硅肥。
薄嫩的表皮更容易遭受白粉病病菌的侵染,在作物
的早期和快速生长阶段,尤其是枝叶密度较大的农田中,除了注意土壤平衡施肥以外,叶面补充钙和硅,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
辣椒白粉病
化学防治
①尽早防治。
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 1 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
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抱子飞散传播。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 病害流行也快。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病害的发生往往也是伴随作物生长的菌原数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微信搜索菜农圈关注,在每一个生长季节的初始就采取措施,把病菌数量始终压制在最低水平,即便是在白粉病易发时期,防治起来也不会太难。等到白粉病已经爆发再找所谓的特效药,是最愚蠢的应对策略。
②选择合适药剂。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和病害发生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还要考虑这些药剂对植物的安全性以及对病害的抗药性,最好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其它杀菌剂混配使用。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醚菌酯、肟菌酯等在植物器官表面上有气化二次分布特点,非常适合主要分布在表皮内外的白粉病病菌的防控。但这类杀菌剂特别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在使用频次及剂量上不能太随意。
③加大喷水量。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本身含水量高,在湿度较高时,极易吸水破裂死亡。所以,低浓度、大水量喷药,将叶面全都喷湿,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棚室里相对湿度较高,再加大喷水量,可能会引发其它的病害。
对于有机农业来说,把脱脂牛奶(奶粉或液体奶均可)按1:9的比例兑成水溶液,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洒,7天1遍,连喷2~3遍,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
甜瓜白粉病
难防原因
1.在适宜条件下,白粉病菌繁殖量大,分布广泛,不易打住。
2.常规药剂由于使用时间长,白粉菌产生抗性,防效下降。
3.喷药用水碱性太大,影响新型药剂特别是含醚菌酯成分药剂的药效。
4.喷药器械不适用,喷药技术不高,导致药液大量流失,致使在正常喷液量下达不到治病所需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