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22:40:38
点击:次
今天贝纳带大家了解一下烟草栽植密度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和个体是互相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群体结构因栽植密度不同而异。
(一)密度对群体内环境条件的影响
田间温度、湿度与风速,植株在团棵以前,不同密度下田间的温、湿、风等差异不大;至团棵以后,烟株进入旺长期就出现明显的差异。总体趋势如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土的温和气温下降,相对湿度上升,风速减小,昼夜温差减小。
光照,光照反应也以团棵后表现明显。光照强度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以烟株中下部尤为明显。根据研究:光照强度因植株部位而异。从顶叶向下50厘米处,株间光照降低到20%左右,1米以下降到10%以下。
(二)栽植密度对烟草生育和产、质的影响
密度与单叶重,烤烟的利用部分是叶,只有叶子厚薄适中,干物质充实,具有一定的单叶重,才能产质兼顾,提高其利用价值。叶是植株制造有机质的主要场所,其本身的干物质,依靠光合作用产生;只有光照条件优越,才能制造和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密度过大,株间透光率低,相对光照时间缩短,叶内干物质减少,致使叶子薄小,又容易烘坏。这是河南省近期烤烟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适当提高单叶重,可以作为当前增质增产的栽培目标。另据山东省益都试验:密度为1136,1330,1530,1800;其单叶重(克)分别为6.2,5.7,5.4,4.75。省内外大量试验说明,单叶重与密度大小成正相关。所在禹县和陕县试验结果相同。
密度与烟草生育,一般是密度增加,烟株生育延迟,烟叶工艺成熟提前。但这只有在过密的情况下表现明显。据云南调查:密度在2,400株以上,现蕾延迟3-7天,脚、腰叶工艺成熟期提前4-6天。顶叶不明显,但在2000棵以下,现蕾和工艺成熟变化不明显。
密度加大,全田根量随之增加,但单株根量减少,同时根的密集深度和宽度减小。随密度增加株高增长明显。茎变细,节间变长,全田叶面积和总叶数相应增加,叶变薄变小,单叶重减轻。
密度与烟草产量,烟草产量是由每亩株数,每株叶数与单叶重构成。密度不同,产量构成的各因素不同。说明,单株叶数受密度影响较小。总叶数和叶面积系数随密度增加而直线上升。单叶重和单株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一般说,密度增加产量提高,但如密度过大,超过一定范围,单叶重过低,导致单株产量也过低时,产量就会下降。
栽植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叶面积系数增大,田间严重郁闭,光合产量急剧下降,干物质少,单叶重减轻。同时,呼吸作用在不断进行,使烟株上、下部间养分需求矛盾激化,争水争肥,容易造成底烘,产、质均受影响。
密度与品质,密度对烟叶品质影响显著。密度过高,叶片变薄变小,而且叶中糖量减少,蛋白质和总氮增多,品质下降。
(三)合理密植是增质稳产的基础
烟草叶子可塑性大,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影响烟叶的环境条件又受密度的左右。由于田间小气候的改变,从而引起烟草生育状况的变化,最终产生了产、质的差异。
田间环境条件中对烟叶影响起主导作用的是光。合理密植就在于把光合面积(叶面积)和光合条件统一起来,以充分利用光能,同时还要使叶片均匀分布,以扩大受光面积,使光合能力与光合时间相对增加,以便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光合作用,制造和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从而提高品质。
综观世界各先进产烟国的经验,增加一定的单叶重是提高烟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大多采用稀植少留叶的栽培方法。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的烤烟以五十年代最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稀植少叶(和目前相比)。河南省烤烟由英美烟草公司试种成功,生产所用品种和栽培技术也由其引进,到建国初期依然沿用,除品种大多为美国育成之外,种植密度表现也很突出,如科研单位的密度每亩一千株(3尺x2尺)。据1954年在许昌县尚集重点调查:亩株数在1,100栋左右的烟田占70%。株距全在1.6-2尺之间,有80%在1.7尺以上。由于稀植,光照条件好,光合作用强,干物质积累多,因而单叶重较高。在大力改进品质的今天,重温这点生产历史十分必要。
(四)确定烤烟栽植密度的因素
在目前河南省烤烟生产水平、技术条件、土壤肥力、品种、施肥等均不受致的情况下,制定一个合理的栽植密度是比较复杂的。应根据具体条件灵活掌握,作到相对合理。
栽培条件,早烟生长季节长,要栽稀一些。干早地区栽烟密度要比水肥条件高的烟田密些。
品种,不同品种的形态性状,如株高、叶数、叶片大小、节距及叶着生角度等不同,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不同,要求密度也不同。一般是植株高,叶多,茎叶角度大,成长期长的品种,栽植很少。相反,栽植比较密。
地势与土壤,丘陵地势不平,通风透光条件好,土壤肥力低,可以栽密一些;平原水肥条件好,生长旺盛,栽稀一些。一般的肥地宜稀(过肥地尽可能不种烟)。
好了,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可以能帮助到大家,那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