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00:11:48
点击:次
图为“北义蛙稻”项目基地中正在收割水稻。 张道正 摄
图为“北义蛙稻”项目基地中正在收割水稻。 张道正 摄
中新网天津11月4日电 (记者 张道正)风吹稻浪,饱满的稻穗簌簌作响。阳光之下,田间一派丰收的景象。11月4日,在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镇北义辛庄村,数辆先进的水稻收割机开进稻田,开始收割作业。一株株沉甸甸的稻穗被“吞进”收割机内飞快地“脱谷”,宣告津沽大地水稻收割季的正式到来。
小站稻是津沽名特产品,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天津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最近,全市80万亩小站稻进入收割高峰。
图为收割机现场脱粒装包。 张道正 摄
津南区是小站稻的主要种植区。家住津南区北闸口镇北义辛庄村的村民张洪德之前在外承包工程项目,一个偶然机会让他决定返乡创业。在镇政府相关部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承包了村里近140亩稻田,并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创立“北义蛙稻”项目。他的稻田,也被形象地称为“稻蛙田”。
张洪德告诉记者,该“稻蛙田”基地充分依托北义辛庄村良好的传统水稻种植基础条件,积极探索稻与蛙、虾、蟹套养生态绿色种植新模式,在优质小站稻种植的基础上套养黑斑蛙、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和优质鱼类,努力构建生态型、立体化、全链条的农业发展格局,于2020年被纳入小站稻产业振兴项目。
图为航拍“北义蛙稻”项目基地稻田收割的场景。 津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辛弃疾词中的场景,在张洪德的稻田里成为现实。记者在田间注意到,从外观看,“稻蛙田”与普通农田区别不大,只是稻田周围搭起了网,田埂两边分别开辟出一条长形的空地,方便栖息在水稻下的青蛙到空地进食。
“如果你们早来一段时间,还能看到蛙,也能看到鱼、虾。”张洪德说,“我实施的稻蛙种养模式就是绿色种田,生态养蛙,让青蛙吃掉稻田害虫,蛙粪回田,营养稻田。”
站在稻田间,张洪德手拿一枚稻穗告诉记者,稻田育蛙可起到灭虫、节肥、疏松土壤等作用,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升水稻的品质。
“这100多亩稻田可年产水稻十多万斤,年收入过百万。”张洪德说,目前他的稻蛙销售成绩喜人,订单一个接一个,一年也可卖到三四十万元;相比传统水稻,他的生态稻米的售价也要高出不少,还注册了“北义蛙稻”的商标,稻蛙共生模式取得成效,喜获丰收,未来,还准备大力推广。
图为“稻蛙田”中的种养场景。(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摄
对于这片“稻蛙田”的发展,张洪德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他成立天津始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准备建立起天津始创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基地,除种植小站稻外,计划明年打造花园式种植套养,还将开辟荷花等景观。计划利用几年时间,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为津南区乃至全市立体套养种植示范基地、水稻良种培育基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我想再扩大稻田规模,与村里建立合作社,优化自己养蛙种稻的模式,带动其他村民致富,也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张洪德说,如今,国家的各项政策非常好,农村大有可为,这片“稻蛙田”是“致富田”,未来,也将是“生态田”“休闲田”。(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