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01:28:40
点击:次
进入冬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七〇团的沙棘地里,仍可以看见职工忙碌的身影。地里人头攒动,机耕道上拉运沙棘果的车辆来回奔驰。自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之后,第九师一七〇团把主要产业之一的沙棘地作为身份地划分给了职工,职工的收入增加了,种植积极性空前提高,从过去的“要我干”变成现在的“我要干”,沙棘已经成为众多职工群众的“摇钱树”。
沙棘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受到团场党委的高度重视,多年来,第九师一七〇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每年几十亩到上千亩不等,日积月累,使一片片戈壁披上绿装,家园面貌逐渐美起来,职工群众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了。团场生态种植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央视关注,“中国沙棘城:第九师一七〇团”宣传片今年在央视7套《美丽家园》栏目播出。
戈壁披绿装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第九师一七〇团莫合台区域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西北边缘,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一年四季干旱少雨。未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前,放眼望去,戈壁滩除了零星生长的梭梭外,其他部分几乎被黝黑的砾石覆盖。每逢大风刮起,飞起的石粒会打的人脸上火辣辣的疼痛,严重的可以打碎迎风面的窗户玻璃,土地贫瘠、含土量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为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第九师一七〇团场党委从1997年下旬开始实施绿化造林计划,每年利用春秋两季大量种植防护林和庄园林,环境面貌有了初步起色。2000年团场首次引进野生沙棘进行试种。经过试种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良好的抗旱、耐碱、耐寒等特性、成活率较高,适合在本地推广。2007年开始,团场先后从辽宁等地大量购入沙棘种苗,以节水滴灌的方式开始大面积栽种沙棘,当年栽种面积1315亩,截至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万余亩20余个品种,成为全国人工种植集中连片较大的区域。区域局部降雨量由原来年不足40毫米,上升到246毫米以上,气候由过去年5级以上风218天左右减少到年127天左右,空气湿度也由过去46%左右提高到了58%左右,有效阻挡了风沙的侵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选育优良品种 助力产业发展
“我们团能够把沙棘产业做起来,这与全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沙棘种植初期,我们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取经’的路上。”第九师一七〇团原林业站站长张伟说,团场在发展沙棘种植初期,主要追求的是生态效益,通过大面积的沙棘种植来改善团场脆弱的生态环境,然而大面积的生态种植也使团场背负了沉重的管护成本。通过外出考察,发现沙棘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而且沙棘果、叶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果能够得到开发,可以有效降低居高不下的管护成本,从生态林变为生态经济林,还可以为团场打造一个能让职工增收的产业。
为了把沙棘产业做大做强,第九师一七〇团党委确立了“生态立团”发展战略,把沙棘产业发展作为全团农业之首来抓。首先从选育品种开始。经过几年的种植,发现“状元黄”和“深秋红”适合当地作为产业发展,这两个品种都为无刺、大果,单株产量相对较高,成熟时间分别是八月中旬和九月底前后,同时“深秋红”品种一直可以采摘到春节前后,交错的成熟期有利于职工合理安排劳动力。
为保证种苗质量,团场开始实施了沙棘育苗攻关工程。从选地、采穗到育苗和整地,严把各个环节,实现了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重结果管理向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转变。
第九师一七〇团原林业站副站长秦文胜介绍说: “我们先后到好几个地区参观考察别人的育苗技术,跟着他们学习,从开始的嫩枝扦插到后来的半木质化扦插,效果都不很理想,成活率很低,且成苗时间较长,一般在3年左右,特别是嫩枝扦插2年后还要进行移苗,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单株苗木种植成本。后来我们不断总结和试验,成功完成硬枝扦插技术的育苗,使用硬枝扦插,成苗时间只需要一年,苗木成活率较过去提高了3倍左右。这样不仅保证了我们自身发展沙棘产业的需求,还可以对外出售,增加了职工收入。”
优质的沙棘种苗为团场继续做大绿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小沙棘树 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多年来,第九师一七〇团始终坚持生态效益第一的思想,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5万余亩沙棘林成为改善团场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的亮丽风景线,并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
为推进沙棘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第九师一七〇团党委还积极引导职工开展沙棘林下养殖、沙棘蘑菇种植,沙棘干果、沙棘茶叶、沙棘原浆加工,不断接长产业链条,拓宽职工多元增收渠道,让沙棘种植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团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将沙棘地确权给了职工,职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地,吃了定心丸,增收致富的热情异常高涨,对沙棘的管护也愈加精细化。团场沙棘产业安置职工321人,职均增收约5万元。
第九师一七〇团六连职工杨彦龙和妻子作为此次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受益人,两口子得到了130余亩沙棘地。经过辛勤劳动,他们仅2020年就收获沙棘鲜果80余吨,纯收入约20余万元。为了提高沙棘果的产量,团场从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聘请了专业老师给职工现场授课,对沙棘的栽培管理、修剪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授课。科学、精细化的种植管理,使第九师一七〇团沙棘果产量逐年递增,今年的沙棘果产量与去年相比增加约10%左右,像杨彦龙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企业+合作社+职工”经营模式和春季修枝采穗、夏季抚育苗木、秋、冬采果生产特点,让职工天天有事干、年年有钱挣。
目前,团场现已基本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走上“建沙棘基地,兴沙棘产业,保一方生态,带一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如今,小小沙棘树成为耀眼的“明星”,撑起了团场生态种植的大产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改善环境的“生态树”、职工致富的“摇钱树”、团场争种的“增效树”。(记者 查燕荣 通讯员 王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