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03:06:42
点击:次
本报记者 闫丽静 通讯员 游然
●全市新发展林下经营面积12.5万亩,预计产值达到5.3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经济林面积达210.4万亩,林下经营面积35万亩,林木种苗面积8万亩,用材林面积70万亩,全市林业产业产值达到91亿元
●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到2022年全市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
“一亩地产4000多斤,除去成本能卖8000多元,俺种了19亩,一年收入15万元以上。”临西县菇农向仝双在林下种植大球盖菇,收益颇丰。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在抓好造林绿化的同时,坚持增绿与增收相结合,以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林产业、林下产业、苗木产业和林木产业为重点,积极打造绿色富民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全市经济林面积达210.4万亩,林下经营面积35万亩,林木种苗面积8万亩,用材林面积70万亩,全市林业产业产值达到91亿元。
造林坚持“以亩均论英雄”
针对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投入大、效益低以及核桃、板栗等干果价格下滑问题,市林业局在今年绿化工作中提出造林也要坚持“以亩均论英雄”,积极配合农业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探索林下符合种植和养殖模式,有效提升了林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全市新发展林下经营面积12.5万亩,预计产值达到5.3亿元,亩均效益一般在3000元以上。
信都区栗树资源丰富,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栗农积极拓宽致富渠道,利用树下空间栽培栗蘑、香菇等食用菌,产品走出大山,进入京津等地市场。信都区民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板栗树下种植栗蘑100亩,亩产1500公斤,每公斤20元,扣除亩投入1.5万元,亩效益1.5万元,再加上板栗收入,栗蘑共生亩效益达到1.68万元。
除此之外,各地还探索了林下苗木复合种植、药用林乔灌复合种植等模式,效益可观。仁泽区河北大地园林公司今年造林4800亩,林下扦插培育木槿、太阳李等绿化苗木。以木槿为例,每亩每年可生产合格商品苗1.5万株,价值3万元,扣除成本支出,每亩年纯收入1.8万元。临西县在杜仲乔木林行内种植杜仲叶用林,亩产干杜仲叶1000公斤,亩均产值达到8000元。
林下经济效益好
临西县吕寨镇石佛寺村群众在林下种植大球盖菇,菇农向仝双夫妇高兴地说,“去年收入15万元左右,当初跟着‘龙头’走,这条路选对喽!”
向仝双说的“龙头”是临西县东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采取“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服务”模式,做各类菌菇的培育、种植和推广。去年10月份,石佛寺村与该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利用村边高速路绿化带种植大球盖菇,第一批种植了400多亩。
据公司技术指导员张宏光介绍,林下种植大球盖菇所使用的原料是农户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剩下的秸秆,公司一年能从百姓手里收购8000多吨,直接给农户带来80多万元“变废为宝”的收益;菌种亩投资3000元左右,亩产4000至5000斤,能卖到1.2万元,一亩地能挣七八千元,公司负责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全部收购,一级鲜菇销往北京、干菇销往云南昆明、盐水菇出口到巴西,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在大搞绿化造林的同时,临西县大力推广林下菠菜、林下大球盖菇、林下红薯、林下花生、林下高粱等高效复合种植模式,提升造林前期经济效益,增强群众大搞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林下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也颇受欢迎,在林地内选择种植耐荫的药用植物,亩均收益一般在3000至9000元。临西县侯寨村在速生杨下发展中草药,每年可种植草红花夏秋两茬,每亩可生产干红花70公斤、红花籽实400公斤,亩均可增收8100元。杨楼村在白蜡林下复合种植大蒜,每亩产大蒜3000斤,扣除成本,亩均效益达到3000元。巨鹿在杏树下间作红薯新品种,亩效益达到6000元以上。
大力推广林农复合经营
在临城县绿岭公司核桃种植基地内,经常可以在核桃树下看到鸡、鹅。核桃树下种植苜蓿,养上鸡、鹅,既能防杂草,又能增收。据了解,绿岭公司在核桃树下亩均投放100只鸡,不仅减少除草、除虫费用,每只鸡仅产蛋可净赚76元,亩均增收7600元。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既给大地增了绿,又让农民增加了收入,一举两得。”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以建设“万元钱”基地为目标,引导群众在现有林地范围内大力发展林农复合经营,积极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成功模式,实现亩均效益提升。今冬明春力争新发展林下复合经营面积15万亩以上。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到2022年全市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
同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群众种植意愿,林业部门因地制宜推进果品、药用林、油用林等特色经济林种植。今冬明春,计划在全市新发展以金银花、葡萄、桃、梨等为主的高效经济林种植7万亩。搞好林果质量提升工作,继续开展技术下乡和科技特派员服务活动,通过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技术、引进优良品种、争创知名品牌等措施,实现以质量提效益、以品牌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