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06:15:53
点击:次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8月22日从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国内最大的“菌根性食用菌种苗生产基地”获悉,该基地目前已成功达成菌根性食用菌种苗的最大规模订单。“目前有云、贵、川三省客户进行订货,其中云南订货最多的是石屏县3个国有林场,有2334亩,将在当地进行乡村振兴项目示范,以此作为带动当地百姓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进行发展。”该基地负责人、云南上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泽远表示。
墙外开花墙内香
近年来,农贸市场里常见的人工菌突破的技术有:人工黑牛肝菌、人工羊肚菌。人工仿生栽培谷熟菌几乎没有面市过,但实际上科研人员早就开始研制谷熟菌的人工繁殖模式。此次“菌根性食用菌种苗生产”采用的技术路线的相关专利技术是向湖南省林科院购买取得,属于“墙外开花墙内香”。
黄泽远介绍,谷熟菌、铜绿菌本质上都是松乳菇类群,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与松树具有专性共生关系,“菌根合成”——将谷熟菌菌种接种到林木幼苗的树根上,是实现“菌根性食用菌”人工仿生栽培的关键环节。
引种之处作为退耕还林举措
在购买引入专利技术后,云南上智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培育菌根性食用菌种苗并寻找试验示范种植地。云南很多地方都有野生菌产出,去哪比较合适呢?机缘巧合下,黄泽远按朋友引荐来到了富民县小红坡山,向60岁的老农吴加喜推广菌根性食用菌仿生栽培技术。说是菌根性食用菌种苗,其实就是松树苗,只不过其树根上带有谷熟菌的菌种。菌种在生产基地中就接种到了松树的根系中,在炼苗圃中,这些带有菌种的树苗进行快速野外环境的适应,为上山移栽进行最后的准备。
吴加喜在小红坡山有10多亩山地,以前种玉米,收入太低,后来改种杨梅、桃子等水果,但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收入也受到影响。作为云南人, 吴加喜熟谙云南人对野生菌的喜爱。两人的合作一拍即合,并以此作为当地退耕还林的一项举措。
从不长谷熟菌的山上冒出不少
目前,松树已落地生长了4年。这几天雨水过后,不少松树下都在冒出谷熟菌。“这座山以前只有鸡枞,根本没有谷熟菌。现在居然长出来了!”吴加喜的爱人说,她把这些谷熟菌的图片发给山下收菌人看,对方一口咬定,这就是谷熟菌。更让她高兴的是,这种菌的市场售价居然要100多元一公斤。
“这才刚刚出菌,等到松树生长到第5年时,就进入丰产期了,那时一棵松树下一个雨季平均就能产出2公斤左右的谷熟菌,每亩山地的产值可达7000元。”黄泽远在祝贺吴加喜的同时,不忘交代他,在林木郁闭前除了雨季要割草,不要过度修剪松枝,以免太阳直射地面蒸发过多水分。
价值更高的“块菌”也可规模种植
实际上,冒出谷熟菌的不止富民的示范地,在占地面积70多亩的“菌根食用菌种苗生产基地”,还没移栽上山的松树苗下,都有苗圃管护工人发现谷熟菌冒出。只是这个现象和该菌仿生栽培的出菌规律——3年出菌、5年丰产的参数不符,属于偶然事件。
黄泽远说,由于菌根也加强了根系对外界营养成分的吸收。通常情况,3年生的松树苗只有1米多高,而菌根共生的松树苗一般高达3米,有的甚至高达4米,这对提高树苗成活率,保持水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云、贵、川三省的客户都来进行订货,云南订货最多的是石屏县的3个国有林场,有2334亩。属当地的桉树替代项目及储备林造林项目,将在当地进行乡村振兴项目示范,以此作为带动当地百姓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进行发展。这些松树出菇后可连续收获15~50年不等,可成为贫瘠土壤、石漠化和矿区植被恢复、储备林造林、退耕还林、中低产林改造中,不可多得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是“两山”理论实践的重要方向。
除了谷熟菌,该公司还引入了经济价值更高的“块菌” 菌根共生技术,希望通过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打破种植户增收致富的瓶颈。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勇 摄影报道
责编 罗秋旭
校对 郭毅
编审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