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06:39:34
点击:次
甘薯在我们山西老家称“红薯”,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随后经过多年培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四川,河南,广东,安徽等省,而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及耕作制度的差异,各地栽培的季节也有所不同,北方为春薯区,黄淮流域为春夏薯区,长江流域为夏薯区,南方为夏秋薯区及秋冬薯区。
图为甘薯正处于爬藤期
甘薯不仅栽培范围广,用途也较广泛。既可作粗粮,还可作为加工原料,如淀粉,饲料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们山西老家栽培的甘薯现在正是爬蔓期,可是听老爸说:“我们家的甘薯苗叶片变小,萎缩,丛枝严重,不知是什么病?”。根据最近这段时间的气候及植株长势来看,可断定是甘薯“薯公病”引起的。
甘薯“薯公病”在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整体表现为主蔓萎缩变矮,侧枝丛生和小叶簇生,叶色浅黄,叶片较薄且细小,缺刻增多。侧根,须根细小,繁多。但是在各个生长期发病表现症状不同。
图为甘薯植株出现叶片变小,侧枝丛生症状
植株生长早期感染该病后,我们可发现顶蔓的叶片变小,萎缩,叶色较淡;蔓的下部侧芽不断萌发,节间缩短,形成丛枝和簇枝。有的叶片大小虽改变不大,但其表面粗糙,皱缩,叶片增厚,有的叶片叶缘还会向上卷,病叶乳汁较健叶少而色淡。早期感病的植株大部分不结薯或结小薯。
植株中后期感染该病后,虽然均能结薯,但薯块较小,而且如果感染病菌的薯块,不容易煮烂,但是存放后容易发生腐烂。
所以一旦感染该病菌,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质量,给甘薯的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要及时防治,才能避免发生。
图为甘薯“公薯病”后期的症状
误区一、采用病薯或病藤育苗
由于甘薯的营养器官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均可作为繁殖器官用,常用的有:薯块育苗繁殖,茎蔓繁殖,薯尖越冬育苗等繁殖方式。可是在繁殖中如果不经过仔细挑选,茎块,茎蔓及薯尖多带有病原物,栽到大田里即可成为发病源。或者农户为了节约成本,多年使用一种品种,使抗病能力减退,极易感染病菌。
解决措施:在甘薯育苗时可选用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如金山57,潮薯1号,龙薯9号等。同时严禁在病区引种,调苗,建立无病留种地,从而为培育无病种薯,种苗提供安全环境。在选种时可选用具有本品种特征,皮色鲜明,活力较强,大小适中,健康的薯种,可将带病皮色发暗,受伤,薯块腐烂,失水过多的剔除,有条件的可用70%甲基拖布津3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可杀死部分病原菌。
图为甘薯育苗繁殖时进行消毒杀菌
误区二、喜欢在干旱贫瘠,连作地栽培
甘薯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所以农户大都喜欢将干旱贫瘠,病虫害较多的田块作为甘薯栽培田块,甚至长年连作栽培,栽培管理较粗放。所以我们发现,该地块也是甘薯病害的发病区。
解决措施:甘薯虽然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为了高产,我们在栽培时还需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性较好,具有一定肥力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如果种植的田块为砂壤土,可在种植前撒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改善土质,增强土壤有机质,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同时不可长年连作栽培,可与大豆,花生进行套种,不仅可充分利用有效空间,使一块田地多种收获,还可降低该病发病率,从而提高结薯率,提高经济效益。
图为甘薯在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的长势情况
误区三、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该病菌除了无性繁殖传播外,还与昆虫传播有密切联系。而我们农户在干旱季节,特别是虫害较多的时期,不及时喷杀虫害,也会加重该病菌的流行。
解决措施:在甘薯生长期,特别是在降水量小或持续干旱时,田间昆虫较多,如粉虱,蚜虫,叶蝉等,及时防治,每隔5-7天查一次,做到灭虫防病。同时发现病株及时拔除,补栽无病壮苗。
图为在干旱季节防虫效果较好后的长势
关注@燕子在新疆,分享更多的农业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