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幼儿园种植活动方案(早熟梨“五化”生态栽培技术模式简析)

时间:2024-03-08 06:41:57

点击:

早熟梨“五化”生态栽培技术模式简析

黄满顺,戴美松

据统计,2021 年浙江全省梨园面积有 1.79 万 hm2、年产量 35.08 万 t,是我国早熟梨主产区之一。为满足消费者对水果品质日益增强的要求,我省不断加强生产规范化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涉及绿色生产、促成栽培、授粉、病虫害防控、苗木等内容的地方标准共计 13项,在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在标准与规范的指引下,虽然诸如果实套袋、棚架栽培、大棚促成栽培等多种高效栽培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受到近年来极端天气,以及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等的影响,导致‘二次花’等严重威胁生产稳定性的问题频发。

科学栽培是实现梨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的基础。本文在总结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以“品种优良化、土壤活性化、树体独立化、果实优质化、生产安全化”为核心的早熟梨“五化”生态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我省梨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现实指导。

1 品种优良化

优良品种是实现优质丰产栽培的前提。一个优良的早熟梨品种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1)内在品质优。主要表现为:果肉松脆细腻、汁多味甜、化渣,肉质洁白不易褐变;(2)外观品质上乘。果形端正,大小适中,果皮颜色一致、有光泽、不易形成果锈,外观美。其中绿皮品种可以‘翠玉’为参照;褐皮品种可以‘新玉’为参照。(3)具备一定耐贮运性。我省早熟梨生产主要面向鲜食市场,成熟期主要集中在 6-8 月,一般销售窗口期时长在 3-5 个月,因此对品种的贮运性要求不高,只要能通过简单包装处理达到 3-5 个月的贮藏期即可。(4)易栽培。主要表现为:树势中庸强健,花芽易形成,产量稳定,抗逆及抗病虫性强。

截至 2018 年我国共发布了 327 个梨新品种(含品系),但新品种并不代表一定是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在发展时一定要结合所在产区的环境条件、所采用的栽培模式先进行小规模区试验证以避免盲目引种带来的损失。

早熟梨“五化”生态栽培技术模式简析


2 土壤活性化

浙江省有 48.6%的耕地存在酸化现象,近 9 万 hm2土地存在中轻度污染,土壤养分不均衡、有机质含量低等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对省内 12 个优势产区代表性梨园的土壤调查也发现存在明显酸化及养分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应从建园时即应开始重视对园地土壤的活化管理。开展梨园土壤活化改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均衡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引导梨树的主根和侧根最大限度地向土壤深处和周围扩展,进而达到增强树势、促进优质果生产的效果。梨园活化土壤的主要措施有:

2.1 定植时大穴足肥

大穴足肥定植是保障梨幼树期良好生长的基础。定植穴以宽、深分别为 1.0 m、0.8 m 为宜,分层填埋有机肥至距离地面齐平(苗木定植在用表土做成高出地面 20~30 cm 的定植墩上)。一般每穴应施入不少于 80 kg 的有机肥。

2.2 土壤改良与深翻

针对 pH 值<5.5 的酸性土壤,可采用施用石灰、酸性土壤改良剂、生物炭等进行调理,同时可增施草木灰等碱性肥。对 pH 值>7.5 的碱性土壤,可施用硫酸亚铁、椰糠等改良材料,并结合增施有机肥、梨园覆盖等农艺措施。土壤 pH 值调到 6.5 左右的微酸性状态为宜。

梨是深根性果树,不论是幼龄果园还是成年果园,应自种植之后每年在秋冬季深翻,以增加活土层厚度,加速土壤熟化,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矿质元素的释放,进而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提高其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深翻的方式可视土壤状况而定,种植前已经深翻改土的梨园采取隔年轮换、逐年加深的方式:逢单年在树冠的一侧靠近定植穴边缘处向外深翻,挖深 0.5 m 左右、宽 0.5 m 左右;逢双年在树冠的另两侧用同样方法深翻。成年梨园也可以采用隔行或隔株深翻。每次最多翻动树干周围土地面积的 1/3 左右,切不可一次性全面深翻而造成伤根过多影响生长。深翻时要注意保护根系,尽量做到少伤根,尤其是 1.0 cm 以上的主侧根。

深翻改良的时间一般在 9 月下旬—10 月中旬为宜。一般小型旋耕机的耕深在 10~20 cm左右,只适合在 4~5 月份开展的中耕除草作业,深翻作业应采用耕深在 40 cm 以上的大功率深耕粉碎松土机。

2.3 科学施肥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肥料来源广、种类多,除了化学合成的各类肥料外,常用的包括以作物秸秆、厩肥、饼粕类、蚕沙等制备的有机肥,以及生物菌肥等,它们各具自身的性质与特点(表 1)。

表 1 常见有机肥原料的基本营养特性


早熟梨“五化”生态栽培技术模式简析

科学合理的施用能充分发挥肥效,并达到提供养分、改良土壤的目的,否则有可能影响果树生长,甚至污染环境。梨园施肥应注意如下几点:(1)所用肥料包括有机肥、土壤配方肥料和根外追肥(叶面施肥)三方面,其中有机肥和土壤配方肥料的施用量分别约占全年施用量的 70%、20%,主要作为基肥在秋冬季结合土壤深翻时施用,部分配方肥料可在果实快速膨大期、采前和采后等生长季的关键时点施用;根外追肥(叶面施肥)约占全年施用量的 10%,在生长季一般每隔 20 d 左右喷一次,也可与喷施农药结合进行。(2)在施用自制农家肥时必须注意秸秆和果园修剪下来的枝叶必须经粉碎、高温堆肥后才能还田,以防止病虫害发生与复衍,施用禽畜类厩肥时也须经高温堆肥以达到无害化。(3)在投入商品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同时,还应实行果园生草(种植绿肥)栽培,以进一步改善土壤生物多样、培养害虫天敌、改善梨园小气候(降低夏季梨园土壤温度、地面保湿等),以达到提升果实品质、促进优质丰产的作用。可采用全园生草与行间生草等模式,选择草种的一般标准是: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长势低矮、再生及繁殖能力强、尽量不与果树争水争肥,我省常用的草种有紫云英、百喜草、鼠茅草、紫花光叶苕子等。

2.4 完善给排水系统

我省在春夏季雨水较丰沛,地下水位较高,因此果园须做好排水设施,尤其低洼园地要开挖排水沟渠,并形成畅通的排水系统,以避免长期积水而发生涝害。果园排水常用两种方法:(1)明沟排水。即在地表顺着种植行的方向每间隔一定距离挖一定深、宽的沟进行排水,实际操作中,为更好兼顾排水能力与农机通过性能,通常每隔 2 行(约 8.0 m)挖一条较深、较宽主排水沟(深 0.5 m、宽.0.5 m),并在两头埋上通水管道(约 2.0 m)并填平以便农机通过。在行间则开挖较浅的集水沟;(2)暗管排水。是主动式汇集并排出地下水的方式,一般由干管、支管和集水管和自动泵水系统组成,不占用土地,也不影响农机操作,但成本较高。

山地果园应建立完备的蓄水池或相关灌溉设施,适时灌溉,确保遇高温干旱时能及时补充水分。蓄水池的建设规模可参考如下估计值:以每年喷药 5~6 次、追肥 3 次、叶面喷肥3~4 次和关键季节灌水两次测算,每 hm2果园共需水 150 m³左右。

3 树体独立化

因立地土壤条件、小气候环境、树体营养积累水平等的差异,果园内每株树的生长状况和树体结构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土肥水管理和整形修剪的时候应结合果园初定的树形要求及不同单株的具体情况,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因树制宜对树体生长和负载量进行个性化调控。一是在土肥水管理时要做到“因树施策”。在做到全园土壤活化的前提下,对生长势偏弱的梨树,少量多次补充 N 肥和微量元素结合减少果实负载量等措施,以加速地下地上部养分积累,尽快恢复树势。对生长势偏旺的梨树,则要控制 N 肥的施用结合适度增加负载量等措施,抑制其营养生长。二是在整形修剪时要做到“因树造型”。灵活运用抹芽、摘心、扭梢、拉枝、拿枝、疏剪、缩剪等修剪综合技术,设计适当的骨干枝条数量、枝条开展角度,塑造出适宜的树形,以达到改善植株光合条件、增加有效叶面积、调整植株长势的目的。切忌为了急于求成而统一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和修剪手法,对树形不理想的应待全树枝叶丰满后,再根据确定的树形逐渐逐年调整。

4 果实优质化

优质梨果实是梨树地下部与地上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相平衡的产物,也是花果管理措施科学合理的产物。要实现果实优质化,建议综合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强生长季修剪与肥水管理

首先应尽早抹除主枝、副主枝背上的强势芽、剪除强枝后剪口附近的芽。此外冬季锯除大枝后的锯口附近和短果枝剪后残留枝段也易抽生长枝,应尽早抹除,如已长成新梢的也应视空间郁闭程度剪除过密枝,越早越好,以调节养分的分配,使养分作用于有效的花和叶片上。进入 6 月份,枝条进入缓慢生长期并开始花芽分化,同时也是果实迅速膨大期,在此期进行拉枝暨有利于诱导腋花芽分化和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也有利于促进果实膨大。

此外,在果实迅速膨大期时的日照、雨水、氮和钾肥等的供应等因素将极大影响果实的大小及品质。日照充足、雨水和氮肥供应充分时则果实大、产量高,尤其是临近成熟期前一月内,光照充足年份的果实糖度高,若阴雨天偏多导致光照不足时,即使采取各种提高糖度的栽培措施,也效果甚微。适度的钾肥供应有利于提高糖度,因此在成熟前一个月应停止使用氮肥,而以补充钾肥为主,并保持水分和养分的稳定供应。

4.2 合理负载

果实太多会加重树体负载,影响果实的大小及品质,应及时疏果。在梨花谢后 10~15天开始疏果,谢花后 50~60 d 内完成。确定留果量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树体大小、树势强弱、果形大小、估计产量等确定留果量,如计划产量 30 000 kg·hm-2时,梨果重 250 g 以上则需留果 8 000 个,如按 825 株·hm-2,每株树平均应留果 150 个左右。强壮树、健康枝条多留,反之则少留。

疏果时每花序留 1 果~2 果,疏尽多余果实。大果型品种每 20 cm 左右留 1 果,中果型15 cm 左右留 1 果。疏果时首先疏除受精不良果、无叶果、萼片宿存果、畸形果和病虫果。同一品种宜保留发育充实、果梗长而粗、果面有光泽的幼果。每个花序中宜保留第 3 位或第4 位果,因为第 1 位和第 2 位果虽然易形成大果,但不稳定且果型不端正,肉质粗,贮藏型差。第 5 位和 6 位果迟熟,果较小。

4.3 加强采后树体管理

采收结束后一般至十一月中旬开始落叶。落叶迟早对第二年生产的影响很大,如当年结果过多、管理不善,或是病虫害多、不良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易导致早期落叶,若出现二次生长则严重影响当年树体贮藏养分的积累,不利于下年树体生长。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树冠滴水线以内的土壤浅中耕,树冠滴水线以外的适当深翻,使全园土壤疏松、透气,干旱及时灌溉。(2)补充营养。在果实采收完后及时叶面喷施营养液,每次每 667m2用 0.3%的尿素和 0.3%的磷酸二氢钾喷施,10~15 d 一次,连续 2~3 次;(3)防治病虫害。病害主要有梨褐斑病、灰斑病、黑斑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梨木虱、螨类等。以预防为主。(4)适当修剪。如前期直立长梢不控制而形成徒长梢,尤其是树冠上部的徒长梢,应疏剪,不然就会影响中下部枝条的光照时间。

至 11 月中旬当年生枝表皮渐成褐色,开始落叶是树体生长正常、树体充实的表现。如枝条仍保持绿色且未正常落叶,则是树体不充实的表现。

5 生产安全化

梨树病虫害种类复杂,已知的有 100 多种,其中在我省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有锈病、黑斑病、腐烂病、炭疽病等,害虫主要有梨二叉蚜、梨木虱、梨瘿蚊、梨小食心虫等。针对上述病虫害,应秉持生态防控原则,着力加强监测预警,综合应用多种防控手段,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

5.1 强化农艺防治

主要有:(1)优先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2)建园时选用健康无病虫的接穗及苗木,并合理密植,不与桃、李等果树混种,以避免同宿主的病虫相互传播;(3)创造有利于梨树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为害的生态环境条件,即土壤活性化、树体独立化;(4)清洁果园,冬季彻底清除病虫危害的枝、叶、果实,刮除并收集树体上的粗皮和受害病灶,集中毁灭,以降低病虫繁殖基数。

5.2 综合运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梨园适度套作,改善革蛉、瓢虫、蜘蛛、刺蜂、捕食螨等天敌资源的繁殖和栖息场所,以达到保护天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此外,还可选用微生物制剂(Bt 制剂、多氧霉素等)、植物源制剂(烟碱、苦参碱、鱼藤酮、茴蒿素等)和昆虫性诱剂等生防制剂。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捕杀、频振式黑光灯、糖醋诱杀液、树干涂白、防虫网黄板等,可综合应用。

5.3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手段

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与合理使用准则使用限量使用农药品种和推广使用的农药品种。在使用前,应准全掌握防治对象的用药时期、用药量、安全间隔期、混配禁忌和正确的用药方式。

5.4 健全安全追溯体系

除了建立健全梨园生产投入品的详细记录制度外,还应在果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及销售等各环节都建立起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以确保安全可追溯。

综上所述,“品种优良化、土壤活性化、树体独立化、果实优质化、生产安全化”涵盖了优质梨果生产的各个环节,五个方面彼此联系,密不可分。通过实施“五化”生态栽培技术模式,可提高果农生产优质安全果品的水平,继而加强我省早熟梨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 2021C02066-5);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CARS-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