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07:15:57
点击:次
张光伟,43岁,中共党员,海林市光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菌包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有标准化钢骨架菇棚400多栋,木质菇棚300多栋,年产量430吨,销售收入达到2600万元。兴建新民河产业带土砬子猴头菇园区、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园猴头菇园区,现已成为全市知名的食用菌专业种植大户、食用菌产业合作社示范社,张光伟本人先后荣获牡丹江市劳动模范、海林市产业致富明星等荣誉称号。
张光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见惯了父辈和乡亲们土里刨食,辛苦一年却收入微薄的生活状况。他下决心要跳出农门,不过靠天吃饭的日子。高考失利后,张光伟回到家乡。面对地少人多的现实,他认识到仅靠种大田作物无法摆脱经济效益低的状况,想致富就要跳出传统种植业。经过观察,张光伟看到模范村紧靠着清澈无污染的新民河,而且地处浅山区,林木资源很丰富,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猴头菇的生长,他曾经在山里采过重8斤的野生大猴头,他决定从事猴头菇产业。
不懂技术,就到新民沟里的老菌农家去打工、帮忙,偷着学技术,不给工钱也干。干了三年后,他开始在家里的地里搞试验,自己动手用木头、草帘子搭起简易菇棚,投了1万元,做了5000袋的菌包,当年一算账,居然赚了4000多元。激动的张光伟第二年做了2万袋,赚了2万多元。为谋求更好、更快地发展,张光伟多次到穆棱、东宁、福建古田等地参观考察,与菌农交流种植经验,刻苦钻研技术,学习科学管理方法,技术越来越成熟,生产规模也逐年增加。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猴头菇。目前,全村95%的村民都种猴头菇。张光伟的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由最初5000袋,发展到如今的木质猴头菇园区二处,钢骨架猴头菇园区二处,日产5万袋菌包厂二个,日产12万袋大型菌包厂一个,并配套养菌室,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14年,他入驻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园,新建日产4万袋菌包厂,新增菇棚120多栋。2015年春季,在新民河产业带土砬子园区新建300多栋菇棚,日产菌包12万袋,生产规模达到850万袋,实现销售收入2600万元,纯利润达到1300万元。
在发展过程中,张光伟发现“单打独斗”存在竞争劣势,不但成本高,而且品质、效益参差不齐,销售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拆台。2009年4月,他组织了15户农户成立了海林市光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被选举为理事长。当年,合作社就流转土地10公顷,集中建设了64栋木质菇棚、4栋返季节栽培温室的示范小区和一个日产2万袋的标准化菌包厂。
合作社规范了章程,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到管理、销售都进行了统一,成立当年每个会员的人均收益就增加了2万多元,初尝了“抱团取暖”的甜头。合作社建设刚起步时,有的会员家庭很困难,他拿自家的木料、草袋和菌种让他们用;周边村屯来学技术的,他都无偿教授,有的还帮助提供菌包,解决技术难题。2013年,合作社会员增加到45户,菇棚达到600多栋。目前,合作社会员已经达到65户,拥有4个标准化园区,1000多栋菇棚,其中新建设的钢骨架菇棚400多栋;大型菌包厂3个,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菌业的发展,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有300多人,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
为及时掌握先进菌业种养技术,张光伟积极与黑龙江农经学院、省微生物研究所等专业院校合作,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与黑龙江农经学院结成了生产技术帮建对子,园区也成为该学院食用菌学科试验实训基地。有了新技术的支撑,菌种质量进一步提高,新菌种杂菌率低于普通菌种60%以上,生长周期也缩短了7-15天,无形中增加了菌农的收入。去年,合作社利用四栋温室进行了冬季生产试验,获得了成功,产品品质、口感非常好。合作社空运了2000个猴头菇到北京超市,以66元一对的价格出售,当天销售一空。
合作社发展了,产量也提高了,怎么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让菌农的收益增加成为张光伟新的关注点。张光伟到外地考察,到学校学习,发现产品要想卖得好,必须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还要在品牌上下功夫。自己的力量有限,就借船出海。他多方联系,与大连安达公司合作,注册了“雪之乡”品牌,进市场、入超市,开启品牌战略。引资大连益丰商贸公司,启动展销中心、科研中心、仓储中心建设;与延吉悟德酱露酒合作,进行猴头菇原液提取,生产猴头菇酒;注册电商,积极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变废为宝,利用大量废弃菌包,加工成生物肥料和燃料,猴头菇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延伸。猴头菇产业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张光伟将继续大胆创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猴头菇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