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江苏哪有龙眼种植地(说“龙眼”|话龘事儿⑧)

时间:2024-03-08 08:17:15

点击: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我们都知道龙不是真实存在之物,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摆一些玄“龙”门阵呢?因为关于龙的各种神异传说,也是龙文化的一部分。传承龙文化,我们多了解一些,对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就会少一些疑惑。

说“龙眼”|话龘事儿⑧

高浮雕青龙石刻。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藏。图片拍摄自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贺岁特展

龙精于目

以龙眼为例,龙眼是龙身上一个非常特别的部位。谁也没见过龙,也就不知道龙眼长什么样,如果要画龙,龙眼怎么画?《画龙辑议》说“眼似虾”,《尔雅翼》说“眼似兔”,也是全凭想象。

俗语说,“龙精于目”。《埤雅·释龙》解释称,“盖龙聋故精于目也”。因为传说中龙的耳朵是聋的,听力不好则在视力上会得到弥补,所以传言龙的眼睛尤其好使。《埤雅》还说,“骊龙之眸,见百里纤芥”。“骊龙”指一种纯黑色的龙,“纤”指细微,“芥”指小草,这里是说龙的视力特别好,可以看到百里之外像小草这样的细微之物。龙的视力虽然好,但传说中龙眼却不能看见石头,《埤雅》记载:“龙不见石,人不见风,鱼不见水,鬼不见地。”当然这些只是古人的臆想,算是一些奇奇怪怪又没有什么用的玄说。

龙耳听不清叫“聋”,龙眼看不清叫“眬”。据流沙河先生讲,这是因为指人体器官闭塞不通的“癃”字还没造出来时,人们不得不借用“龙”字,加上指身体器官的偏旁,用聋指耳疾、眬指眼疾。

龙眼,在相术上也可以比喻人眼。古代相术中有以物象观察人相的说法,最尊贵的莫过于以龙的形象比喻人,《埤雅》说“相家说龙,人臣得其一体,当至公相”,人如果有一个部位具有龙的形象,可以官至公卿、宰相。传说“曾公亮得龙之脊,王安石得龙之睛”,王安石的眼睛在相术上像龙眼,所以他能够官拜宰相、封荆国公。

说“龙眼”|话龘事儿⑧

古代石刻中的龙形象。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藏。图片拍摄自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贺岁特展

画龙点睛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壁画、石刻上的龙或民间匠人扎的龙没有眼睛,如果不知道画龙点睛的故事,就会疑惑是不是画师或工匠出了纰漏。

当然,画龙点睛作为一个常用的成语,它背后的故事也已家喻户晓。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擅画龙、鹰等动物,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凹凸画法(讲究明暗、透视的视觉效果),画花类静物也有立体感,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活龙活现,但都没有画眼睛,张僧繇说画了眼睛龙就要飞走了。人们不信,觉得这种说法太荒诞了,于是张僧繇给一条龙(也有说是两条龙)加上了眼睛,霎时电闪雷鸣,画了眼睛的龙破壁而出,飞升上天,而没补眼睛的龙仍然在墙壁上。

还有个“符钉画龙”的典故也与张僧繇有关。张岱《夜航船》记载,张僧繇曾在华南寺墙壁上画了一条龙,非常逼真,隋朝时附近毒龙潭飞来两条真龙与张僧繇画的龙斗法。道士丁玄真画铁符镇压潭龙,使潭龙穿山而去,又钉住了壁画上的龙眼,才收服张僧繇画的龙,平息了这场斗法。

虽然龙不存在,张僧繇画龙也只是神话传说,但这两个故事还是有其存在价值,从中可见张僧繇画技高超,而且画龙点睛这个成语也被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文化汪洋大海的一滴水。画龙点睛现在比喻绘画、作文、讲话时在紧要之处加上一笔或一句,使其生动灵活。

与画龙点睛意思相近的还有一个成语“点睛之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点睛之笔中的“睛”不是指龙眼,而是人眼。成语来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眼睛也是人体的重要部位,画人要传神关键就在于画好人眼。

说“龙眼”|话龘事儿⑧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王井镇新民村百岁龙眼树结果。封面新闻资料图

龙眼可食

龙眼也是一种水果,别名桂圆,古代也称龙目、益智。龙眼果实呈圆形,壳薄,为青黄色,果肉白如水晶,带浆汁,可透过白嫩的果肉看到黑而圆的果核,果核、果肉都状如眼珠,所以得名龙眼。

据明代张岳《惠安县志》记载,古人把大个儿的龙眼叫龙眼,其次叫人眼,也有的称虎眼,小个儿的叫鬼眼,一般人不识别,统称为龙眼。

龙眼产于中国南部地区,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也有分布。西晋左思《蜀都赋》称“旁挺龙目,侧生荔支”,《吴都赋》又称“龙眼橄榄,棎榴御霜”。说明魏晋时期蜀地和吴地已经种植龙眼。

据说,汉初南越王赵佗曾向汉高祖刘邦进献龙眼。汉武帝时也从南越引进了龙眼,种植在上林苑扶荔宫中。古代地理著作《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

古时龙眼作为奇物异果,也是礼品中的极品,还可以晒干,古人把晒干的龙眼称为“龙眼锦”,可以寄送远方亲朋好友。《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东汉皇帝赏赐给南匈奴单于的水果中也有龙眼、荔枝、橙、橘之类。交趾太守士燮每年献给孙权的礼品中,都少不了龙眼。孙权也如获至宝,可能有些龙眼还未开箱就转手赠送给了曹丕。

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出九真、交趾。”

龙眼树如荔枝,枝叶和果实稍小,两者分布地域相近,荔枝先熟而龙眼后熟,龙眼果肉薄于荔枝,加之一般认为龙眼的味道也不如荔枝,各种因素叠加,古人也把龙眼称为“荔枝奴”。

苏轼喜欢吃荔枝,也钟情于龙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人尽皆知。苏轼还为龙眼被贬称为荔枝奴鸣不平,专门写了一篇《评荔枝龙眼》:“闽越人高荔子而下龙眼,吾为评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啖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啮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餍饱之余,则咂啄之味,石蟹有时胜蝤蛑也。”苏轼认为在酒足饭饱之后,咀嚼几颗龙眼,那味道可比吃荔枝舒服啊。大概饱食之后,我们会嫌荔枝肉太多,而龙眼刚好。苏轼还写过一首诗,称赞龙眼美味可敌荔枝:

《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橘,未易相可否。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独使皴皮生,弄色映雕俎。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明代农学家王象晋有《龙眼》诗,质疑龙眼“何缘唤作荔枝奴”,“应共荔丹称伯仲”。明代书画家宋珏《荔枝谱》虽然褒扬荔枝,但论功效,龙眼“补精益髓,蠲渴扶饥,美颜色、润肌肤,种种功效,不可枚举”;论食用,“荔热伤人,龙目大补”;论效益,晒干的龙眼,销售地域广,商业价值“反倍于荔枝”。

水果之外,川菜中有一道甜菜叫龙眼肉,可以算是甜烧白的一种。甜烧白底层是厚厚的糯米堆,上面覆盖一层五花肉或粉蒸肉。龙眼肉底层也是垫了一层厚厚的香甜软糯的糯米,不同的是,上面的五花肉是包裹了豆沙和大枣,一片五花肉裹成一个卷,肉卷两端无论是豆沙还是大枣,看起来都像极了眼珠,故称龙眼,这道菜也就名为龙眼肉。其中糯米、豆沙、大枣、红糖都是甜食,可谓甜上加甜,香糯黏口,深得食甜的小孩子喜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