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松茯苓的种植技术(【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

时间:2024-03-08 08:34:40

点击:

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


茯苓属木腐真菌,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菌丝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寄生于已死松木上,不断分解松木(蔸)纤维素、半纤维素中的营养,并将菌化后的多余物质积聚迅速膨大,形成的营养贮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为菌核,俗称松茯苓。

1.伐桩种植设计

(1)种植地块的选择:种植茯苓须选择南坡向阳、含沙量大于70%、坡度在20-40度左右,有松桩的坡段进行,因为北坡常年晒不到太阳土温较低,不适宜茯苓生长发育,而且北坡地一般病虫害都比南坡要大,影响到茯苓产量。

(2)树桩选择:选择采伐一年左右的松树桩用来种植茯苓,如砍伐时间太近,树桩尚未完全死亡,接种茯苓后会产生生物排斥,不易成活。而砍伐时间太久则树桩腐烂,茯苓种植后不会成活。树桩是越大越好,太小的树桩不能提供足够营养供茯苓生长,影响产量,直径在20cm以上为好。

(3)种植方法:选好树桩后,将树桩周围的土壤挖开,不用挖得太深,挖开的目的一是查看有无白蚁活动痕迹,如果发现有白蚁,必须采取灭蚁措施;二是对树桩进行削皮,每隔3—5厘米保留一条韧皮,便于菌丝传导;并挖开树桩范围周边的土壤,挖土的范围视树桩大小而定,树桩大,范围稍大一些;树桩小,可挖小些。挖开后将菌种切成两段,用切开面贴紧树桩,确保切面与树桩贴实,将挖开的泥土全部回填,以盖住菌种和树桩为准。

(4)接种: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首先挖开树根周围土壤,露出树根长40—50cm,在根皮.上纵向削皮4—5条,宽4~5cm,深达木质部,树皮相隔4—5cm;然后砍出接菌口4—5个,把菌种接种在接口处并压实,用松针、松枝围紧,穴内用土围紧;最后,覆土高出树蔸15cm。二是肉引接种。选取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菌核并切成100~150g的小块作为肉引,每块均应保留部分茯苓皮。把肉引的白色苓肉部分紧贴在菌材接菌口处,把苓皮朝外,保护肉引,压实即可,其他参考菌引接种法。三是菌引、肉混合接种。菌引和肉引接种方法同时使用。此法综合了2种接种法的优点,成活率高、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2.管理设计

(1)苓场管理:一是加强苓场巡查。森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调节温度、温度和光照,基本能满足茯苓正常生长需要。可用树枝、竹竿或网把苓场围起来,以防牛、羊及闲杂人员进入。生产管理人员应在排水沟和穴边沿处走动,以免踏坏种植穴,造成“脱引”。二是检查补种。接种后10天,扒开穴检查菌丝萌发情况,如菌丝没有伸展或有杂菌感染,应取出引种,重新接种,或把其他穴中菌丝生长旺盛的菌材取出1段进行替换。25—30天后再检查1次,查漏补缺,要保证不空穴。三是浇水、排水。在特别干旱时要浇水,以保持穴内含水量25%~30%;长期下雨时要注意清理疏通排水沟,防止穴内积水而溺死菌丝。四是培土。因挖穴破坏了地表植被,大雨时山坡地土壤受冲刷易引起水土流失,露出菌材,或茯苓菌核膨胀露出地表,应及时盖土,始终保持覆土厚约15cm。

(2)病虫害防治:一是茯苓的主要病害是腐烂病,多发于菌核生长旺盛期。患病菌核流出黄色汁液,发生的原因是排水不良,积水或采收太晚,克服的办法就是注意排水,及时收获。二是主要虫害为黑翅大白蚁,蛀食松木段,使之不长茯苓而严重减产。防治方法:选冬场时避开蚁源;清除腐烂树根;在树桩周围撒石灰粉,也可采用防蚁药物,但注意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产品品质;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入坑,每月查1次,见蚁就杀。

3.采收设计

接种后8个月茯苓开始陆续成熟,结苓有早有迟,大松树蔸上的茯苓成熟较迟,要做到早熟早收晚熟晚收。可扒开土层检查,菌核表面没有新的白色裂纹,表皮呈棕褐色至深褐色,菌材呈现黄褐色用手捏即碎,说明养分已耗尽,这即是成熟标志,应及时采收。对未成熟的菌核要及时覆土,恢复原状.继续培养,注意不要让菌核暴露,被阳光直射后会爆开变质。#松茯苓#

【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

【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

【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

【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

【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

【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

【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

【技术】林下松茯苓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