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00:39:41
点击:次
今年的扶贫电视剧《山海情》中,玉泉营农民种双孢菇这场重头戏太好看了,可以说,这场戏是最让观众牵挂的戏。
双孢菇又称为白蘑菇,也叫口蘑,不是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中的蘑菇,那是榛蘑。
而这个双孢菇是以菌草为培养基地培养出来的。
对于大城市来说,即使没有吃过白蘑菇,也知道口蘑酱油。
可是,在大西北贫困地区,人们连听都没听过这个。
听都没听过的东西,你让村民们种?谁敢下手啊!
而这个双孢菇种植,就是陈金山给宁夏西海固人民带来的第二条致富路。
他在玉泉营做的第一件扶贫工作就是把白麦苗那样的女孩子送出去打工,让她们在福建挣钱寄回来给家里盖房子,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也让她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可是,留在家乡的人们怎么办?就像水花和秀儿这样有孩子,有家庭的妇女们,她们怎么致富。
于是,陈金山想到了一位从福建来的专家,就是和他同车厢而且上下铺的凌一农教授。
凌教授是专门研究金草的,喔!菌草的,为了研究菌草,用菌草治沙,他专门来到宁夏戈壁滩,与陈金山坐同一列火车,而且是上下铺。
陈金山发现有小偷偷凌一农的皮包,还专门去追赶,居然误了火车。
要不是陈金山帮他追回皮包,他研究的心血肯定被小偷扔进大戈壁里了。
当时,因为南北语言差异,铁路警察还误以为凌教授要自杀,吓得他们差点给派出所打电话。
结果,还是马得福解决了问题。
陈金山以为这样的好事,凌一农教授肯定举双手赞成,他们会一拍即合,然后让马得福动员村民,村民纷纷响应,于是菇棚一个个搭起,棚子里面的双孢菇纷纷长出来。
可谁知,凌一农教授不好请,他根本没有实验室,更没有办公室。
他以为自己不在县上办公,把办公室安在玉泉营,已经够干实事的了,谁知还有人比他还拼。
人家直接把实验室安排在戈壁滩上,就在他种植的一望无际的菌草边,够诗意也够浪漫的。
可是,别忘了,玉泉营那里蚊子多,村民甚至说把他们安置在那里是为了给蚊子改善伙食。
而凌教授把实验室安排在草丛中,更是给蚊子改善伙食了。
凌教授真是一心为宁夏的老百姓着想啊!可是,就这个一心干实事的凌教授却第一个给他泼冷水。
老兄啊!我知道你为了政绩,喔,不,为了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
可是不行啊!我的菌草是为了固沙的,你看,这些菌草在这戈壁滩长得这么好,而且已经见成效了吧!可是我花费多少时间和心血啊!
这里不是福建,在福建可以用菌草种蘑菇,在宁夏就不一定了。
而且,这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而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失败了重头再来就是了。
可是,这是拿老百姓的心血做实验啊!失败了,老百姓血本无归。
因此,他让陈金山品尝了他实验成功的富硒西瓜,然后,让助手将他送走。
可是,陈金山却先斩后奏,在全县铺开摊子,大刀阔斧地大干快干起来了。
他先召开乡镇会议,将乡镇基层干部召集起来,让马得福翻译。
结果,人家乡镇干部们直接拒绝了,第一,没钱盖棚子,没钱投资,第二,我们连见都没见过的东西,让我们投资,万一损失了呢?
可是,马得福却看到前景,因为他相信陈金山,陈金山是干实事的干部,而且真心为大西北人民致富去努力。
当然,陈金山也很有眼光。跟着陈县长有肉吃。
于是,他主动接受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陈金山见到马得福接下任务,也觉得有希望,于是,告诉马得福,只要你们愿意种双孢菇,我给你们请专家。
就像马得福预料的一样,在玉泉营推广双孢菇太困难了。
村民们看到那些宣传资料都蒙圈了,这个东西草不像草的,用来吃还是用来喂牲口的啊!
吃,还有营养,我们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没有吃过,不是也活了一辈子吗?城里的人真怪啊!
陈县长正在讲着,凌一农走进来了,他还戴着大草帽,裤腿挽着,就像刚下田来。
陈金山以为他想通了,要讲授种植双孢菇了,很高兴,立刻把主讲让给他。
结果,实在的凌一农只讲菌草,只讲治沙,就是不讲双孢菇。
只是因为他觉得普及种植双孢菇还不成熟,还得有几年时间。
搞得陈金山没有脾气了。
大会结束,这个会议等于白开了,两人走在路上,他们继续争执。陈金山还在说服凌一农。
他们没有想到后面一位大妈跟着他们。
原来,大妈看中他们手里的菠菜,因为这里的农民吃不上蔬菜,天天都是以土豆为主食。
大妈的丈夫生病了,就想吃一点绿叶子菜。
凌一农把手里的菠菜给了大妈,他也理解陈金山不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而是为了玉泉营或者说西海固的父老乡亲。
于是,他同意教村民们种蘑菇。
当然,村民们依然不肯配合,不敢把自己挣的血汗钱拿来折腾。
没人愿意,只有他自己带头,然后让干部们跟着,党员团员和教师们随后。
没钱怎么办?贷款啊。
要说打虎亲兄弟,这话真不假,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虽然经常和自己的哥哥争执,还怪父亲偏心,让哥哥读书不让自己读书。
而且,要不是为了支持哥哥的工作,他也不会吊庄移民,在家乡怎么也可以有一碗饭吃。
最关键是,如果当初不是哥哥阻止,他们早就远走高飞了。
可是,自从去新疆找尕娃,在矿井下捡了一条命后,他知道还是在家乡好,也知道大哥不容易。
他知道因为尕娃去新疆,姑姑的病犯了,哥哥每个月都拿出工资一部分给姑姑治病。
他可不想让哥哥背着贷款。
而他自己也挣了不少钱,他虽然没有去南方,但是,在新疆也有不少南方人,也知道南方人的饮食,虽然他也没有见过双孢菇,但是这几天也看了大哥发的宣传资料,也知道了许多。
当然,他和哥哥都相信陈金山,相信双孢菇能够让他们致富。
于是,马得宝成了玉泉营第一个种蘑菇的人。
李水花也想种双孢菇,可是,她丈夫安永富却反对她贷款种双孢菇。
于是,马得宝让李水花给她帮忙,他开工钱。
这样一来,李水花也可以学技术了。
种双孢菇第一关就是忍受恶臭关。
在新疆冒着烈日筛沙子的得宝已经够吃苦耐劳了。
可是,没有想到,他还要忍受恶臭,因为双孢菇的培养基是用菌草和粪肥堆积后脓成的,那种臭味比普通粪肥还强烈。
而且,还要在密不透风的菇棚里边操作,那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可是,李水花却不嫌弃,她整天在蘑菇棚里用心操劳。
在棚外拌料,在菇棚里撒种,照料双孢菇,连凌一农教授都夸赞她。
而她在马得宝的菇棚里忙碌,也让安永富很不高兴,他觉得自己无用,觉得水花看不起他,总有一天会跟别的男人好。
甚至想自杀,这让李水花很痛苦,但是,她为了学习技术,总有一天能够自己也建立菇棚,种双孢菇,因此,依然天天去马得宝的菇棚帮忙。
她不但给马得宝帮忙,而且还告诉他,自己之所以学习种双孢菇比较快,不是因为自己聪明,而是因为自己读过初中,有一定的文化,也能够理解凌一农教授讲的知识。
这下让马得宝激起学习知识的欲望,于是,李水花又把自己珍藏的初中课本借给马得宝。
马得宝开始挤时间啃初中课本,而且开启了学习模式。
马得宝后来成为企业家,也是与他种双孢菇分不开的。
而村民们看着马得宝种的双孢菇,心想,总有一天看到他的笑话。
结果,马得宝的双孢菇取得大丰收,凌一农带着助手和马得宝将双孢菇送到市场,却没有菜贩子收购,他们只得在市场一角吆喝。
结果,刚好遇到一个福建人,他率先买了一斤双孢菇,结果,周围的人都纷纷出手,双孢菇一抢而空,马得宝也赚得第一桶金。
马得宝在赚得第一桶金后,想到的是拓宽市场,他知道,他的成功一定会让其他村民跟着种双孢菇。
如果大家都种,市场很容易饱和,也就会滞销。
因此,第二批双孢菇他便往银川那边走,除去运费,也赚了不少钱。
看到马得宝种双孢菇挣钱了,大家纷纷建菇棚,种双孢菇。
连李大有也心动了。
在马得宝种双孢菇的时候,李大有贷款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他儿子水旺开着拖拉机,他戴着墨镜站在拖拉机上,就像乘着吉普车的将军一样威武。
惹得村民们都把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父子。
可是,等马得宝种双孢菇挣大钱了,人们的目光又投向了得宝。
李大有偷偷抓了一把双孢菇装进裤兜里。
回到家,他烧火,倒油,然后从裤兜里掏出双孢菇放进油锅里炸,也不管熟没有,用铲子铲起来,还没有冷,就放在嘴里咀嚼。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李大有这段戏把一个精明的老农民形象刻画地特别生动。
虽然双孢菇没有味道,但是李大有却见到了钱景,他心动了,要儿子卖掉拖拉机,然后贷款种双孢菇。
儿子见他想一出是一出的,很生气,但却说服不了父亲。
马得宝给他出主意,让他别卖拖拉机,以后专门帮村民们运双孢菇,收运费,这样也可以赚大钱。
可是,李大有却不和儿子商量,自己跑到信用社贷款建立菇棚,种双孢菇了。
李水花也有了自己的菇棚,也开始种双孢菇了。
她给马得宝帮忙,马得宝给她开了高工资,拿了三百多。
她给丈夫买了一辆轮椅。
家家户户都种双孢菇了,连记者都来村子里采访。
那么,这双孢菇能否让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呢?我们下面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