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00:52:39
点击:次
这样一来,就忽视了一些地区因地制宜的水稻上山成果,以及山区许多一代代农民耕耘已久的梯田。虽然朱有勇院士的讲话大有新时代的气息,但仍然有许多网友质疑其可行性,并甚至质疑他是哗众取宠。
但实际上,水稻上山是一种水稻旱作的农业技术,旨在解决山区农民吃米问题,同时也可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虽然有些农民认为自己因为种田几十年就很了解三农问题,但看到他们混淆水稻上山、坡改梯、高标准农田等概念时,我们不禁怀疑他们的深度理解。
保障粮食安全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应该提出这个跨越历史意义项目的原因。我们深深佩服朱有勇院士能够提出如此具有建设性的项目。
关于“水稻上山”和“退耕还林”这两个政策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同样应该认真思考。如果不加引导地开展水稻上山造梯田的行动,反而会破坏退耕还林的成果。
农业专家也有自己的种植旱稻亩产数据,证明水稻上山的可行性。但我们也应该明确地看到,这种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并加上科学的引导。
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喜欢折腾。我们已经见惯了道路挖了又修,修了又挖的情况。但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的事情,关乎粮食安全和自然生态,竟然也会反复,这是多少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要选在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雨水多、有保水能力的旱田里,常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海拔在1700米以下等多种条件下,才能实现水稻旱作。即使是在试验田中,788公斤也是最高产量了。这样的地方是很少见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逐步完善,农民越来越少,最终转化为城市居民。农业也逐渐从苦业贫业转变为科技产业致富产业。这不仅不会影响农业生产,而且还能减轻财政负担。这是实现去农民化的重要举措。
每年只能等到雨季来临才能整田插秧,然后借助田里灌入的水使水稻自然生长。虽然是自然生长,但实际上还是苟延残喘。由于田地灌着水,水会蒸发,而且水稻生长也需要消耗水。最终会变成干田,只能无奈地等待下一次降雨。
因此,我们家的水稻总是在干旱和下雨中艰难生存,只要不是连续的几十天干旱,基本上都能有收成。
虽然种稻子上山看似难度极大,但为了实现自然生态和粮食安全,这是值得努力的。早期虽然只能靠传统的水稻种子,在上山种植的时候就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现在,种子改良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种水稻上山是绝对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