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紫鸢花的种植(知识“灌溉”点石成金)

时间:2024-03-09 01:56:57

点击:

从主城驱车约80公里,记者一行来到重庆市永川区临江镇天星村。这里,空气清新,满目葱茏。道路两旁的格桑花、紫鸢花绽放着笑脸,红的、黄的、紫的,点缀着美丽乡村。

“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今年初,区教委出资6000多元买来苗木,协调某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无偿捐赠了一批花草,30余名机关干部用一整天的时间才把它们栽上……”一旁的区教委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

临江镇天星村属于“永川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也是永川区教委的定点扶贫村,幅员8.04平方公里,全村贫困户111户,其中建卡贫困户28户。

“自古以来靠山吃饭,穷怕了穷够了。”天星村六社社长老何说,“区教委扶贫工作队来了,带领我们改造荒山,种上了柑橘、花椒,我们的日子有盼头了。”

综合施策:扶贫有良方

原来在天星村,栽得最多的就是桉树,“桉树就像一个抽水机,栽了它,土壤水分和肥力都不够了。”以前,紧邻的朱沱镇有个造纸厂,砍下的桉树卖给厂里,一角多一斤,农民就靠这点“毛毛钱”艰难维持。钱难挣,生活艰辛,村里不少壮劳力都走了,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

2016年7月,永川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按照《永川区2016年精准扶贫接力计划实施方案》,深入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不漏帮一户,不漏扶一人”的原则,结合天星村的实际实施精准帮扶。

2018年,在绝大部分贫困户脱贫的基础上,区教委打响了脱贫攻坚纵深推进决胜之战。10月,在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后,区教委会同临江镇党委政府完善了《天星村2018年—2020年发展规划》,规划发展项目总投资2539万元,统筹推进相对滞后村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公共服务全面发展。

区教委打出扶贫攻坚的“组合拳”:首先,选派一名机关干部到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与村民同吃同住,和村民一道找出路谋发展;其次,组织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分别结对帮扶临江镇天星村、高滩村和普安村33户贫困户,每月进村宣传扶贫脱贫政策,为帮扶对象排忧解难。

发展产业经济,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与之配套。区教委急村民之所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该村争取到建设水泥路11公里的政策扶持,到今年底,村里的公路将全部硬化完工。

结对帮扶:担当显情怀

“结对帮扶要在精准脱贫、加强基层党建、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实现建卡贫困户如期脱贫,确保党的政策不走样、有实效。”这是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赵德君对扶贫干部的要求,他同时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高滩村毛家湾的小罗是赵德君于2016年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小罗的父亲左脚患骨髓炎,右腿骨质增生,呈半瘫痪状态,几次产生轻生念头。“是赵主任挽救了我爸爸。”采访中,小罗充满感激地对记者说,“赵主任协调各方,为我家修建了新居。他专程去荣昌区买来一头下崽的母猪,帮助我家增收,经常为我们送来大米油盐。如今,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作为区教委选派的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上任那天起,赵治国就一头扎在村里,整日奔波在贫困户家里、田坝土埂上。

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地里查看柑橘、花椒苗子黄了没有,给苗子除草,“施了肥,草比树苗长得快。如果不及时除草,苗就会缺乏营养,生长不好。”这些农活,之前赵治国也是不懂的,边学边干,慢慢入门了,他说他要力争成为一名种植技术专家。

除潜心钻研种养殖技术外,他还十分关心村民生活,他随身携带着一本《民情日记》,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情况都有详细记录,谁家有个大情小事,他都跑得飞快,热心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他的热心肠让他很快就融入了村民群体,赢得了全村人的信任。今年3月,为壮大集体经济村里成立经济联合社,需要村民投资入股。在他的倡导下,村民纷纷积极响应,六社的老何一下投入4万元,一位年愈80的村民投了1万元,其他村民也把压箱底的钱拿出来,2000、5000、8000……不到一周时间,20余万股金就全部筹齐了。

另辟蹊径:职教助产业

作为重庆职教基地,永川区职教资源相当丰富。区教委一班人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利用这一优势助推天星村产业发展,增强天星村的自我“造血功能”。

今年2月,赵德君和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雷宇、区农委副主任陈朝富、临江镇镇长李凯等实地考察天星村,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反复商议后,作出了建立花椒基地、蔬菜基地和果蔬间种基地的决策。

建产业基地需要启动资金。为此,区教委协调重庆文理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和永川职教中心等职教院校共同投资200万元扶持建立近1000亩农业产业化基地,成立天星村股份经济联合社,通过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销模式,村民和村集体按合作协议共同经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产业基地的建立,实现了天星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据估算,到2020年,基地种植的柑橘、花椒、蔬菜丰产,每亩将实现利润5000元以上,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5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增收致富有了路子,小康生活有了希望。许多留守老人将村里建立产业化基地的好消息告诉在外打工的子女,预计今年将有大批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