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02:15:46
点击:次
香菇,又名花菇、香菌、冬菇等,为侧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实体。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中国的 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 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 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 吴三公(真名吴煜yù)。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 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 中国香菇城之称。“ 香蕈(xùn),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 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 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 向日处出小蕈, 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包含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树、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整个过程,技术已十分成熟。明代,浙江参政陆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项转记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 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将陆容《菽园杂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个字,引入其中。其时,广东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不分各县概称浙江菇民),至清 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版在物产等栏记叙这18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