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炮弹园艺植物种植基地(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时间:2024-03-09 07:16:18

点击: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编者按: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70年前,新中国迈出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70年间,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发生着“当惊世界殊”的深刻变革。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70年西湖之“跃”》,聚焦杭州的美丽城区——西湖区,用不同年龄“西湖人”的目光,折射他们的梦想与奋斗。

从“一穷二白”起步,西湖区经济、环境、民生、平安、文化全面蝶变,一次又一次书写“西湖篇章”。全面小康、全域美丽、全民幸福,西湖区正向“三全之区”不断迈进,续写发展传奇。

从偏僻山村到旅游胜地

种茶40年,见证家乡蝶变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天顺茶苑供图

秋日的清晨带着一丝凉意,晨光越过山头,照进绿色的茶园。

走进转塘街道龙坞茶镇,当你看到龙坞地标景观“大茶壶”时,上城埭村便在眼前了。

充满小资情调的茶艺街两边,茶馆、民宿、旅行社陆续开了门,准备迎接今天的第一波客人。“国庆临近,客人会特别多,你如果要来,一定记得提前预定。”天顺茶苑老板杜天顺笑着说。

杜天顺是土生土长的上城埭村人,今年57岁。“我17岁进入生产队开始种茶,一直至今,40年啦。”他感叹道。村里的老一辈大多和他一样,家里世代以种茶、卖茶为生。2015年前,他们不会想到,这个三面环山的偏僻村庄,有朝一日竟能成为一年迎客超百万人次的旅游胜地。

一切,要从3年多前那场“大整治”说起。“美丽西湖行动”吹响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号角,龙坞集镇的11个村庄,也迎来了一场美丽蝶变。

违章建筑被拆除,“蜘蛛网”般的电线通通埋进地下,周边的漆料包装厂、五金加工厂纷纷被清退。大半年后,茶园依旧,但村庄却彻底变了模样。

主马路拓宽了,过去连三轮车都挤不过来,如今可以并排开两辆小车;外立面翻新了,“小清新”范儿的乡村民居鳞次栉比;一条充满“小资情调”的茶艺街出现在人们眼前,沿街的茶馆、民宿多不胜数。

全村所有的茶园游步道修缮一新,全长3000多米的泥泞小路都建成了1.5米左右宽的青石板路;家家户户做了“庭院绿化带”,杜鹃、樱花、枇杷、葡萄……一年四季,绿意盎然。

杜天顺家门口,挂着“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美丽家庭”和“五星级美丽庭院”的荣誉标志,夫妻俩精心打点的小庭院,充满了温馨的感觉。“起初拆违建的时候,很多村民还不乐意,现在都很感谢当年的环境整治。”

开茶时节,来上城埭村,除了雨前龙井,还有浪漫樱花;其他时节,精彩活动也不间断,山地越野赛、外桐坞“画春天·学炒茶”亲子活动、杭州全球旗袍大会、“单车上的龙坞茶镇”骑游……旅游体验越来越丰富,茶文化品牌越来越响。9月26日,龙坞茶镇被正式命名,成为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之一。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上城埭村供图

如今,上城埭村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有茶馆,茶叶的销量更是比2015年时增加了50%以上。2019年还没过完,天顺茶苑仅茶叶的销售额便已接近60万元。

美丽生态激发产业活力。近年来,龙坞茶镇还引进了许多茶企,打造特色茶类衍生品。一个集产业、旅游、生活于一体的茶文化特色小镇,正款款而来。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

“多肉”小伙儿用新零售造福家乡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多肉 杭州爱绘园艺有限公司供图

“秀丽的湖水,弯腰捧起一把,抬头一饮而尽。古老的石板桥,绿油油的菜地,夕阳西下,袅袅炊烟伴随着农妇和孩童的嬉笑声缓缓升起……”这是三墩镇华联村30年前的生活场景,这也是85后小伙郎燕朋的童年记忆。这些与花草结伴的童年时光,也成为他创办杭州爱绘园艺有限公司的初心。

“看到我们村现在的样子,你肯定想不到,这里以前是‘脏乱差’……”郎燕朋说。在城市化浪潮中,华联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垃圾成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曾经可以放心饮用的河水,变成了又黑又臭的污水沟;房前屋后违章建筑多、废品回收堆场多、作坊多;河流和池塘的水污染,也让耕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转折,发生在2016年。西湖区开展美丽乡村综合整治及提升工程,在三墩镇范围内,主要涉及华联村、绕城村(以及山联村、吉鸿社区部分)。经历拆违、治水、样板房改造等一系列环境整治后,如今的华联村,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幅阡陌纵横、绿意盎然、村落秀美的画卷。

美丽生态的回归,也让华联村摒弃了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拥抱绿色发展。

由于阿里巴巴总部在杭州,杭州的电商比任何一个城市起步都早,氛围也比其他城市更浓。实现了美丽蝶变的华联村,迎来了像“炮弹园艺”这样的新零售业态。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炮弹园艺”正是郎燕朋的淘宝店。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他把多肉生意放到了线上。“最初,我们是从别人那里进货卖,后来干脆自己在村里做了个养殖基地,雇的主要是附近村民。”胖乎乎的“肉身”,能随着季节变化颜色,只需要一点点阳光就能生长,一年的营业额超过千万元。

“淘宝店铺的设计和宝贝图片的优化都很重要,是打开生意的第一步;渠道打通了之后,我们开始注重产品的品质。根据用户的需求改变产品的结构,包括产品的价格、服务、包装等一直都在变化,为消费者提供最优性价比。”郎燕朋如是说。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多肉主题婚礼上,新郎手里拿着多肉做成的捧花。杭州爱绘园艺有限公司供图

紧跟时代,如今公司已开辟了多肉基地参观体验、多肉主题婚礼、为楼盘样板房做多肉布景、多肉花园等衍生业务,走出一条农文旅三产融合的新型发展路线。

如今,“炮弹园艺”已经是一家拥有3个金冠、近33万粉丝的优质电商。公司人数从最开始的2人扩展到了现在的50余人,全年销售额可达1500万元,店铺排名在整个线上园艺类目中也能稳居前20名。郎燕朋也被评为杭州“新时代十佳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村里现在环境好,对多肉的养殖以及衍生业务的推广更有利。”恢复了绿水青山,华联村也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了起来,用生态优势实现绿色崛起。

从“五水共治”到垃圾分类

美丽生态让文明“更深一度”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上埠河 邵建龙供图

9月25日上午7点,静静的上埠河倒映着蓝天白云,一条小锦鲤悠游其间,仿佛飞在空中。“民间河长”邵建龙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幕。

“留下街道翰墨香林社区上埠河水位低、水质正常。”编好文字,邵建龙便将当日水质情况和照片,发到西湖区和留下街道的河长群里。“除了鱼,现在白鹭也很常见。”他笑着说。

上埠河,位于翰墨香林社区东面,为西溪河的源头,最终汇入西溪湿地公园大水域。它也是西湖区和余杭区的分界线,河道的一侧是余杭区的浪漫和山小区,另外一侧是西湖区的翰墨香林小区。

几年前的这里,别说小动物,稍微靠近一点,就能闻到臭味。“周边有些工厂、居民区,生产生活废水往河里排,例如切割石块产生的‘牛奶水’直接排进河里,当时整个河都成了白色的。”

“五水共治”开展以来,上埠河经历了雨污分流、清淤排涝等工程,水质得到显著提升,达到III类。白鹭、小鱼、小虾,也渐渐聚集于此。而“民间河长”制度自设立以来,成为守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坚实保障。

2016年,西湖区“五水共治”工作全面推广,翰墨香林社区城管协管员邵建龙,被民众推选为上埠河“民间河长”。

日常上班时间,他是一名“三班倒”的城管协管员,每天的工作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在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他都会穿上红马甲去河道边转转,早上半小时,下午久一点,接近1个半小时。日行两万步是常态,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河道两侧都设计了不少‘排水口’,周边的单位和住宅偶尔会有污水和脏水排泄出来,影响上埠河水域的整体水质。如果不及时巡河,这些问题就发现不了,久而久之,整治好的河道水质又变差了。”邵建龙说。

在巡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办法,他都会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微信河长群”、电话等方式将河道情况反馈给街道城管科,收集周边群众对“河长”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也不断向周边的居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让治水护水的理念深入人心。

70年西湖之“跃”②|“美丽西湖”迎来绿色崛起

三年下来,哪段河面水最清、哪段河边最容易有污水汇入,他已经摸得一清二楚。“刚开始义务巡河时,碰到垃圾就捡,看到丢垃圾、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就制止。很多人不理解,还觉得是小题大做,也出现过吵嘴的事,对方说我多管闲事,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委屈。但这样的事,总要有人站出来做,做多了、做好了,才会让更多人理解。”

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民间河长”,用坚持与热情传递着文明的力量。现下,翰墨香林社区又称为垃圾分类工作试点社区,邵建龙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垃圾分类督导员。为了更好地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他仔细学习《西湖区垃圾分类应知应会家庭版》手册,各类生活垃圾属于什么种类,已经烂熟于心。

人在改变环境的时候,环境也在改变人。大美西湖不仅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动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习惯大转变,让文明“更深一度”。

如今,从“五水共治”到垃圾分类,与邵建龙一样热心的人越来越多。“社区的居民素质一直都在提升,对保护环境的各项工作越来越支持!”邵建龙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年上半年,西湖区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省市前列,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治水剿劣攻坚战和土壤污染防治战,空气质量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等主要生态指标,均位列主城区第一。

接下来,聚焦“高标准美丽”目标,西湖区将继续以大格局、大力度、大情怀纵深推进“美丽西湖行动”,全面实现基础设施大变样、城市功能大飞跃、环境面貌大蝶变,让“全方位美丽”成为西湖区的又一张闪亮“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