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08:15:11
点击:次
近日,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成都举行,10位科研人员获评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长宁县“竹荪婆婆”黄文培榜上有名。
黄文培是宜宾市长宁县国有林场原科技股股长、林业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连续两届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聘请为省科技顾问团成员。从事人工栽培竹荪的科研工作70载,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级奖励30余项,先后荣获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首届老科协奖以及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宜宾市十大杰出女性、中国好人榜、四川省道德模范等荣誉和称号。
1951年,黄文培来到位于林区的长宁县楠竹经营所工作,从此与竹结缘。70年代初,黄文培在工作中发现,有一种千百年来被林农认可的山珍——竹荪,营养价值非常高,是食、药兼具的美食养生产品。但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竹荪产量稀少,价格昂贵。于是她便萌生了人工种植竹荪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将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竹荪,形成规模化生产,让竹荪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长宁县接到北京的电话,要两斤竹荪款待尼克松。长宁选送的野生竹荪,作为国宴的一道名菜,让尼克松总统赞不绝口。长宁竹荪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在国宴上崭露头角,一时名声大振,但因其野生年产量仅仅100至150公斤,极度供不应求,从而形成了“竹荪等价黄金”的局面。于是黄文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开启了自己追求一生的目标——开展竹荪人工种植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工作。
但要真正人工驯化培育和种植竹荪,谈何容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无经费,又无技术,国内外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资料可以查找参考,一切从零开始,黄文培就这样一腔热血扑了进去。“想把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品种,不可能成功。”别人都这么说,但黄文培从未放弃,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这样,以黄文培为首的技术团队,踏上了长达数十年的人工培育之路。
培育路上困难重重,回忆起最初与竹荪打交道的日子,黄文培感慨道:“当年尤其是受到技术装备的限制,我们技术团队,踏遍了竹海才有幸找到几株野生的竹荪,并成功提取到菌种,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容易了。”但好事多磨,由于储存、消毒设备的缺乏,即使土法洋法齐上,黄文培所带领的技术团队仍然面临菌种生长能力不强、菌种消毒不严而死去等诸多困难。
历经了漫长时间的坚守和等待,直到1986年,竹荪菌种才从野生竹荪中提取并试制成功。而这一年,距离黄文培“一腔热血”下决心的那一年,已经过去14年。
也是在那一年,第一株人工培育的长裙竹荪问世,并一举囊括亚太国际博览会银奖、巴蜀食品节金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国内外大奖。1995年,黄文培等人编写的《四川省长裙竹荪综合技术标准》被批准为省级地方标准,为长裙竹荪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人工种植竹荪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引起县内市内形成种植热潮,也引起云、贵、川、渝、桂、闽等省区关注,纷纷上门求教,或邀请讲授示范、或信函电询索取资料。在当时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黄文培培育出来的竹荪,市价就能卖到每斤700元,但她却毫不犹豫地将培育技术无偿公布,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不计报酬。
黄文培说:“党和政府给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每月发了应有的工资,做点成绩是应该的,有了成果是要回报社会的,有兴趣的人和适宜地区都是可以分享的。”
将野生竹荪驯化为栽培竹荪,这只是黄文培实现自己竹荪梦的第一步。把竹荪栽培技术推广出去,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她的更大的梦想。“竹荪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是助农脱贫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她不仅放弃个人成果专利,还主动向长宁县委、县政府提出这个建议,因为她的建议,推动长宁竹荪迈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201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16年第112号公告》批准长宁竹荪(长宁长裙竹荪)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划定长宁县现辖行政区域为保护区域,这标志着长宁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从“长宁竹荪”开始实现了零的突破。
“中国竹荪在四川,四川竹荪在长宁。”目前,长宁县已成为中国3大竹荪生产基地之一,长宁“长裙竹荪”种植全国知名,产量和商品量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竹荪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获得国家产品保护称号。黄文培40多年无怨无悔推广长裙竹荪人工栽培技术,带动了当地6万户群众脱贫致富,如今这一技术已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100多个县。
1995年,62岁的黄文培正式退休。这时,正值竹荪种植推广关键期。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始终放不下凝聚自己心血的竹荪,义无反顾地奔走在全市各有关乡镇农村的田间地头、村庄院落。黄文培一边坚持竹荪科研试验,一边主动配合县科协、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进行宣传,坚持每年举办培训班,自编教材,为农民和基层干部授课,直至今日。
二十多年来,她从每月有限的退休金中拿出1000元左右,用于新品种研究试验、竹荪推广,累计拿出18万余元。她的无私奉献,辛劳付出,为宜宾市无数农民带来了一条致富之路,宜宾目前有长宁、兴文、珙县等适宜种植的山区县,竹荪栽种已成为脱贫攻坚重要的骨干项目,过去的贫困户依靠人工竹荪种植后,许多人家已成为了富裕户。
“我要将一生献给竹海的绿水青山,献给钟爱的竹荪事业。”黄文培说。目前,她以“竹海长裙”竹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实施竹荪复壮工程创新技术一系列试验示范:探索竹荪实现工厂化生产、破解竹荪同一地块种植需间隔4年的难题、解决固体制种成本高和周期长的困扰、打造现代林业竹林立体生态效益等科研课题。
在竹荪菌种制作成功后,随着种植竹农的增多,菌种亦面临退化的风险,黄文培在退休后,仍坚持在蜀南竹海山中,不断把竹荪新品种研制、竹荪种植技术规范等推向深入。其中,1989-1994年期间为了竹荪科研项目,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岗位3年半,直至课题结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有一个“禾下乘凉梦”,竹荪婆婆同样也有一个“四季竹荪梦”。如今的黄文培,虽身患高血压、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但是她仍奔波于竹海景区和敬老院两地,开展竹荪试验,培育竹荪新品种,希望实现长宁“一年四季都产竹荪”的奋斗目标,将竹荪和竹林变成长宁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线。
如今,黄文培又研究出一批新品种,目前正在选育、驯化之中。同时,总结出了林下种植套作长宁长裙竹荪、层架式种植(此技术获国家专利)等多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培育了“松坪菌业”“盛林菌类”“竹海山宝”等多个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专合组织。让长宁县成为国内竹荪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科研配套,发展面积最大的前沿行业。
正是因为这样,种竹荪的人都认识长宁有个“黄老师”,不种竹荪的人也知道长宁有个“竹荪婆婆”。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奉献,黄文培一直默默在科研试验土壤上耕耘,由于她在研究楠竹丰产技术和推广竹荪高产技术上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国家、省、市10余个荣誉称号,受到部、省级表彰奖励30余次。
如今,年近90岁的黄文培仍在发挥着余热,继续对人工种植竹荪进行着增产扩能等研究。
“我要将一生献给竹海的绿水青山,献给党和人民。”黄文培表示,成绩属于大家,当然也属于过去,自己只是兑现了几十年前的承诺,“与竹林为伴,以竹荪为命,为百姓造福,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