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种植技术的发展(我国花椒生产栽培历史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4-03-11 10:15:38

点击:

花椒,原产于我国,为芸香料、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重要的调味品、香料及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古名称其为椒、椒聊、大椒、秦椒、蜀椒、凤椒、丹椒及黎椒等。它的分布很广,在我国除东北、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等少数地区以外,各省市栽培广泛。以陕西、河北、四川、河南、山东、山西、甘肃等省较多。花椒易栽培,好管理,用途广,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是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主要经济树种之一。花椒也被日本、韩国、朝鲜、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菲律宾等国家引种栽培,其中以日本、韩国研究较为深入,应用比较广泛。


我国花椒生产栽培历史及发展趋势


我国花椒栽培历史

我国花椒栽培历史悠久,对花椒的利用最早可追溯到商代,但没有花椒利用的文献记载,只是后人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了花椒被最早利用是在这一时期。到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的周代,就有了我国人民利用花椒的纪实。这在林鸿荣的《椒史初探》中可以得到证实。最早有关花椒的文献见于《诗经》,在《周颂》《唐风・椒聊》《陈风・东门之粉》中有“椒聊之实,繁衍盈升”“有椒其馨”视尔如荍,贻我握椒”的描述。

花椒作为栽培树种,最迟不晚于二晋之际。时至南北朝时,我国种椒不仅已颇为兴盛,而且关于种椒方法已有记述,主要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椒第四十三》、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元朝孟棋畅的《农桑辑要》及明朝王象晋《群芳谱·椒》、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特别是西汉人的《范子计然》一书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关于花椒繁衍育苗、栽培、采收、贮藏等方面的栽培经验和技术。明、清时期,由于交通发展,内销日盛,花椒栽培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花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花椒栽培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花椒的年产量仅200万~250万kg。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花椒年产量近6000万kg。近年来,花椒的年产量已达1.6亿kg以上。


我国花椒生产栽培历史及发展趋势


我国花椒地理分布

我国花椒的分布古今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陕西西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东南部为花椒产区;汉魏以前花椒主要野生于我国西部的山地;宋元时期以栽培为主的经营方式逐步兴起,其分布略向西移;明朝之后,植椒已成民俗,特别是在内销日盛、外销刺激的形势下,花椒栽培遍及我国南北大多数省(区),直至青藏高原。

花椒野生于秦岭及泰山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现在我国除东北、内蒙古等少数地区以外,均广泛栽培。以陕西、河北、四川、河南、山东、山西、甘肃等省较多。多栽培在低山丘陵、梯(台)田边缘,庭院四旁。在深厚肥沃、湿润的沙质、中性或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在石灰质丘陵山地生长尤佳。


花椒品种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花椒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花椒研究主要以丰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为主,而良种选育及产品开发滞后于日本和韩国。在日本,花椒繁殖以嫁接为主,认为实生苗性状易分离、有刺,且多为雄株,果实小,果穗松散,产量低,而嫁接苗抗病和抗干旱能力强。日本在花椒产品开发应用上形式多种多样,嫩叶、嫩芽、花蕾、青果、成熟果、种子、枝干等都得到了开发利用。鲜果的应用占有一定的市场,大约占总量的1/3,并且日本将花椒作为药用植物进行开发研究。日本医药株式会社、各医药教学与研究机构,投入极大精力对花椒开展攻关研究,并取得成功。

在韩国,花椒一直作为食用和药用植物,韩国林业遗传研究所一直致力于选育多果穗、果粒大、无刺的优良品系。

今后,我国要加大花椒良种选育和花椒产品深度开发研究工作,促进花椒栽培管理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花椒生产栽培历史及发展趋势


我国花椒产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甘肃等省花椒发展甚快,已初具规模,形成商品基地。如韩城市是陕西重要的花椒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面积达3万hm2,其花椒产品以“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品质优良”而著名,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陕西凤县的花椒“凤椒”以“全红、肉厚、有双耳、风味独特”而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国内市场上久负盛名。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到目前已发展花椒2万hm2²,但商品市场仍供不应求。此外,四川的汉源、茂县、汶川,甘肃的武都、天水,河北的涉县、平山,河南的林县、安阳,山东的沂源、沂水、沂南、山西的平顺等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花椒商品生产基地。


本文内容选编自《花椒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2020年10月第8次印刷,李优、韩强、秦波主编,责任编辑白姗姗。


我国花椒生产栽培历史及发展趋势


推文选题:马建阳

审校:马建阳、朱妍婕、王伟红

设计:陈莹

核定:刘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