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青海牧草种植(柴达木,长出一片绿色饲草)

时间:2024-04-15 17:05:52

点击:

秋季的高原,微风轻拂,燕麦翻滚。

蔚蓝的天际下,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万亩饲草基地上几台大型收割机正在有条不紊地收割饲草,完成摊晒、搂草、打捆、捡拾、装车等一系列动作后,将饲草就地晾晒成高品质的青干草,发往全国各地的畜牧市场。

坐落在海拔2900米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的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承接了2.7万亩的流转土地,利用3年时间,将这片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饲草地。

“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不仅成了绿洲,还解决了当地饲草料欠缺的问题。”奔盛草业公司总经理鲍奎告诉记者,这一切,得益于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的成功实践。

发展畜牧,饲草先行。为加大饲草种植加工先进技术示范带动和推广应用力度,青海省集聚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等省内饲草领域科研、教学、推广主要单位和力量,采取“两地一站一体”的创新协同推广模式,实施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

“畜产品的发展离不开饲草产业的发展,抓好饲草产业是实现全省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事业,也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基础产业。”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站长邓生栋告诉记者,为强化饲草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科技水平,青海成立了饲草料专业技术服务单位,为全省的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示范推广和服务。

奔盛草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德令哈市最大的饲草种植企业。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鲍奎说,科技引领在饲草发展中必不可少。由于柴达木地区的气候特殊性,公司因地制宜,从品种、种植收获方法和节水灌溉方面增加投入,将“大田作物精耕细作”的理念引入产业发展中来,种植面积扩大到2.7万亩,青干草最高亩产达到400公斤,实现了当地饲草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在试验田里有50多种苜蓿品种,我们从越冬性比较好、产量、养分等多方面选择最优品种进行推广应用。”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席专家徐成体介绍,通过多次试验,推出适合柴达木地区种植的燕麦和苜蓿套种技术,燕麦一年生,苜蓿多年生,通过套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保护苜蓿更好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燕麦收益更佳。

目前,企业依托“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和“饲草产业重大科技协同推广”等项目,搭建“科研+推广+基地”运营模式,引进试种83个饲草品种,示范种植紫花苜蓿、燕麦及小黑麦等12个地方主导品种,首次应用苜蓿保护播种、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在戈壁荒滩上成功建植万亩饲草生产基地。

青海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为生产优质的饲草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眼下正是收割饲草的关键时期,由于全国饲草缺口比较大,我们基地上的饲草没来得及入库,在地头就被拉走了。”鲍奎介绍,柴达木盆地地域辽阔,光照条件好,大自然就是天然的烘干机,收割的青草晒两天就能成青干草,而且干草的水分在18%以下,品质、营养可与进口饲草相媲美。

“自从家门口建了这个基地后,我就来这边上班,主要负责浇水,一个月工资4500元。”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间地头,负责开关饲草基地上微喷灌机的阀门是尕海镇富源村村民谢赤邦的主要工作任务。

鲍奎介绍,通过加大优质苜蓿饲草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建立一个高标准示范基地,切实提高饲草品质、数量,对调整全市农牧业产业结构、减轻草场放牧压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群众收入、辐射带动更多种养户参与高效畜牧业生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令哈市农牧和乡村振兴局农业发展和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国成介绍,通过龙头企业建设示范基地,项目示范推广,德令哈市已将饲草产业列入“十四五”期间全市的重点产业之一,目前全市饲草种植规模已达7.4万亩,相继培育饲草生产经营主体33家,预计“十四五”时期将达到10万亩。

在奔盛饲草基地的试验田里,记者看到,苜蓿、燕麦、饲用豌豆等各类饲草品种绿意葱茏、长势喜人,顺着一块块分割清晰的试验田向远方望去,一望无际的绿色饲草将这片曾经的戈壁滩装点得格外壮观。

“来到德令哈种草,看中的是这里的光照条件和辽阔的地域,但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前两年时间基本上都在捡石头、平整土地,种了两年,赔了两年。”鲍奎介绍,这两年,在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当地政府以及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下,牧草产业实现了稳步发展,项目建成后,有效治理和改良了周边沙化、荒漠化耕地,使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随着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的稳步实施,该市通过先进技术推广,加速草产业发展,缓解畜草矛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