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香蓼种植(读点|二月二这个踏青挑菜的节,怎么就变成了龙抬头)

时间:2024-04-15 18:10:35

点击:

读点|二月二这个踏青挑菜的节,怎么就变成了龙抬头

文|李令飞

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然而,在唐宋时期,二月二却被称为“挑菜节”。

如果穿越到唐代参与挑菜节,应该是这样的:农历二月初二,阳光明媚,和风拂煦,曲江拾菜,士民成群结队,游乐其间,玩得高兴,收获的却是餐桌上美食佳肴。

在诗人们笔下,挑菜节也被叫做挑菜日、挑菜时。郑谷《蜀中春雨》诗:“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刘禹锡《淮阴行》诗:“无奈挑菜时,清淮春浪软。”这两首诗不仅咏叹了挑菜节,而且一个在蜀中,一个在淮阴,可见当时挑菜节的普及,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过这个节日。尤其是古都洛阳,在各类节庆上更是丰富多彩,当然更不能缺席“挑菜节”。

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阳履道里第,他与大诗人刘禹锡、元稹等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唱和,这个阶段有不少佳作诞生。尤其白居易所写的《二月二日》一诗,生动展现了二月二挑菜节洛阳的盛况,诗中写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二月初二,野菜正返青发绿,这是野菜最嫩、最具营养且最美观的时候。洛阳人在这个“挑菜节”,纷纷出城踏青、春游、挑菜,尽享大好春光,甚是热闹。同时,白居易写到渡口上拥挤上船或下船的青年男女,有的是成双结对挑菜归来,有的则是来迎接或送回娘家媳妇的,大好春光,人们其乐融融。

在挑菜节,白居易与好友刘禹锡、元稹等人重游洛阳城西南的天津桥渡口窈娘堤,白居易还有感而发,在此咏出《天津桥》诗云:“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窈娘是武则天时左司郎中乔知之的女婢,貌美善歌。挑菜节时,窈娘与女伴们骑马到郊外春游,被武承嗣抢去。乔知之愤痛成疾,在细绢上写一首《绿珠怨》,用重金买通武的守门人,送给窈娘。这诗借石崇爱姬绿珠殉情坠楼的故事,以讽刺窈娘。窈娘得此诗,羞愤难言。次年挑菜节,窈娘陪武承嗣在洛浦游春之时,投洛河自尽。后人哀之,将这段河堤称为窈娘堤,每年挑菜节在此凭吊窈娘。

游玩中,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和道:“何处深春好,春深羽客家。芝田绕舍色,杏树满山花。”“何处深春好,春深小隐家。芟庭留野菜,撼树去狂花。”“何处深春好,春深豪士家。多沽味浓酒,贵买色深花。已臂鹰随马,连催妓上车。城南踏青处,村落逐原斜。”“何处深春好,春深兰若家。当香收柏叶,养蜜近梨花。野径宜行乐,游人尽驻车。菜园篱落短,遥见桔槔斜。”

他们一行在山野村头,挑菜、踏青、饮酒、赋诗,真是信马由缰,好一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仕宦途中屡遭劳顿的他们释然自放,难得偷来半日闲。

读点|二月二这个踏青挑菜的节,怎么就变成了龙抬头

到了宋代,“挑菜节”从宫廷到民间,更是深入人心。每年农历二月,百草生发,青年妇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应时节,供制春盘。

作为诗词最辉煌时代之一的宋代,对于挑菜节诗词上体现得更多。北宋贺铸《二月二日席上赋》诗:“仲宣何遽向荆州, 谢惠连须更少留。二日旧传挑菜节, 一樽聊解负薪。”

苏轼是美食家,当然对新春鲜菜是甚爱的,他不只是吃,也亲自下地挑采,其《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词:“拄杖闲挑菜,秋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写挑菜节用情最为深挚真切的当属张耒的《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转轳肴。”因雨不能出去参加挑菜节,回忆故园的蔬菜香,也是一种享受呀!

北宋时,洛阳是为西京,仍然是文化之渊薮。西京文人们会聚,结社交游,吟咏诗词,抒发情感。

天圣九年(1031年)初,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与谢绛、尹洙、梅尧臣、杨子聪、张太素、张尧夫、王几道结为“七友”。这年的二月初二,作为文学大家的欧阳修与其他几位诗友到洛阳东郊踏青挑菜、饮酒赋诗、沐浴春风,感受大自然。欧阳修首先作词《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感慨洛阳早发的玉兰、迎春花迎着东风开放,其实更是感慨自己的人生。

接下来,众人各以挑菜节为题赋诗,梅尧臣祭出《和挑菜》诗:“中圃本膏壤,始觉气候偏。出土蓼甲红,近水芹芽鲜。挑以宝环刀,登之馔玉筵。僻远尚含冻,安占春阳前。造物非有意,地势使之然。”

梅诗就洛阳早春野菜丰富且早发的实际,认为这不是造物主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地势的缘故。诗中提到多种蔬菜,除芹菜外,还有蓼甲,就是蓼菜芽。蓼菜种类甚多,以香蓼口感最好,种植较普遍。蓼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形状、味道如现在的芦笋,质地鲜嫩,风味鲜美,柔嫩可口。

读点|二月二这个踏青挑菜的节,怎么就变成了龙抬头

到了南宋,挑菜节更盛,诗词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

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贺铸《凤栖梧》词:“挑菜踏青都过却,杨柳风轻,摆动秋千索。”

如此众多的诗词唱和挑菜节,可见此节日在民间是如此普及。其实,这源于宫廷的推波助澜。在这一天宫廷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虽然白居易、欧阳修等文学大家为之大声唱和“挑菜节”,但是,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直至到了元代,二月二才明确有了“龙抬头”的说法。元熊梦祥《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朝时,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据《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清朝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盼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说法的来历。

然而,从此“挑菜节”被“龙抬头”取代,直至今日再也没人提起。

(壹点号 读点)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