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某种植物病毒(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

时间:2024-04-15 18:38:46

点击:

这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以往很少发生的病害,现在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植物病毒病,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病害。

提起来病毒,人们第一印象就是难以防治。因为病毒不同于一般的细菌或者真菌引起的病害,针对植物病毒病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案。很多朋友说起来病毒病就十分头疼,把病毒病称为植物的“癌症”。在他们看来,植物一旦得了病毒病,那就只有等死的一条路,区别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罢了。

目前,植物病毒病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发病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十分广泛,特别是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发病,给农民朋友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植物病毒病为何难以防治?难道真的没有方法去解决这种问题吗?下面老王就为大家讲一下什么是植物病毒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供各位朋友参考。

什么是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属于世界性的一个难题,关键在于植物病毒病不同于细菌性或者真菌性病害。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或者真菌性病害,由细菌或者真菌引起。细菌属于具有细胞核的原核性单胞微生物,真菌则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微生物。无论是细菌还是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中,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营养。在农业生产中,细菌和真菌既有有利的一面,譬如用来制造生物肥料或者加工发酵。同时也有有害的一面,一些有害细菌和真菌侵染作物引发作物病害。

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

病毒结构

而病毒的形体比细菌和真菌小的多,多数只有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大小,一般在上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病毒。病毒结构简单,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蛋白质外壳决定了病毒的形状,常见病毒呈杆状、线状或者其他球形形状。

病毒相比细菌和真菌,它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引发植物病毒病的病毒由于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植物细胞中,通过掠夺正常细胞的营养用于自身复制繁殖,从而对作物产生危害。

由于植物病毒病是病毒寄生在植物正常细胞内与寄主共生,我们通过药物很难对其进行灭杀,目前也没有相应的防治病毒病的药物。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的植物病毒只能在植物活体内存活,譬如茎叶、果实、种子,一旦植株死亡,病毒也随着植物细胞的死亡一起死亡。仅有少数的植物病毒可以在植物残体中保持一段时间的活性,或者通过寄生在昆虫体内继续传播。

而且,植物病毒不同于其他细菌或者真菌性病害,植物病毒的发生具有专一性,某种病毒通常只能侵染同一种作物,无法在其他的作物之间互相传播侵染。

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

病毒能够通过蚜虫进行传播

虽然植物病毒病危害作物单一、离开活体植株难以存活,但在同一种作物中传播途径比较广泛。譬如可以通过蚜虫等虫害、种苗、田间管理出现的伤口等方式,病毒侵染正常的植株造成危害。特别是高温高湿季节,作物的抵抗能力下降,大面积种植同一种作物的区域,病毒病的发生传播速度很快。由于无法使用药剂防治,严重的情况下造成大面积的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朋友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植物病毒病的危害及症状表现

常见植物病毒病多发生在经济作物,以蔬菜、果树为主。经济作物产量高、生产期短,每年从土壤中掠夺大量的营养元素,导致作物因为营养匮乏抵抗力弱容易发生病毒病。每年因植物病毒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虽然近几年来研发出来一些治疗植物病毒病的药物,但是还是通过提高作物抵抗力的方式进行防治,效果不太理想。

作物一旦被病毒侵染,正常细胞的养分被病毒掠夺,导致作物生长出现异常,严重情况下导致作物死亡。一般植物病毒病发生之后会出现下面几种症状。

1、叶片变色

病毒危害植物的正常细胞,而叶片是植物制造养分的器官,所以当作物感染病毒病之后,通常在叶片先表现出来。叶片由于细胞养分被病毒掠夺,染病植株叶片出现失绿现象。

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

苹果花叶病毒病

由于植物可以被多种病毒复合浸染,发病的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通常病叶主脉及侧脉变色失绿黄化呈网纹状,叶片出现黄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斑点逐渐扩大呈坏死状,导致叶片出现浓绿或者浅绿、黄色相间,看起来整个叶片像花脸一样,我们通常称之为花叶病。

患病植株叶片光合作用下降,植株生长缓慢矮化,同时节间变短,开花坐果数量减少品质差。很多朋友把这种病毒病症状误认为缺素症,它与缺素症有很大的区别。缺素引发的黄化多发生在特定部位叶片,而植物病毒病引发的花叶全株均可发病,植株矮化伴有落叶的发生。

2、植株组织坏死

由于植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植物对病毒存在过敏性反应,会导致植物细胞或者组织的死亡。特别是新梢、新叶、果实、根系这类比较柔嫩的组织,对植物病毒比较敏感。

通常在叶片和果实上表现出斑驳状的坏死斑点,而其他部位特别是新梢,幼嫩部分组织坏死呈褐色,导致顶部枝梢出现干枯的现象。患病植株多出现落叶、落花、落果等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整个植株干枯死亡。

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

西红柿条斑病毒病

如西红柿感染病毒病之后,植株茎秆出现暗绿色下陷条纹,随着病情的加重变为深色油浸状坏死条斑导致病株逐渐枯萎死亡。果实畸形内部有褐色条斑,严重情况下果实变褐腐烂。

3、叶片或果实畸形

植物病毒影响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作物的生长靠代谢产生的各种生长素和激素来调控。一旦作物新陈代谢出现问题,引发作物生长异常,譬如生长迟缓。同时叶片和果实细胞局部细胞受到侵染出现畸形、脱落等问题。

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

黄瓜病毒病叶片畸形

如黄瓜苗期感染病毒病之后,幼嫩新叶呈浓绿与淡绿相间花叶状或者黄绿相间状花叶,病叶小出现皱缩,严重情况下卷曲,同时黄瓜瓜条凸凹不平或者畸形。严重的时候黄瓜脱落、植株枯萎死亡。

植物病毒病的发病规律

植物病毒病具有发病速度快、范围广、防治困难危害大等特点,是农业生产中让农民朋友极为头疼的一种病害。植物病毒病的发生与作物抗性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大田作物生长期长产量较低,即使在粗放管理下对植物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很少出现植物病毒病的发生。

病毒在植物活体中存活,自身没有脱离病株进行传播的功能,通常靠种子、寄主或者农事操作过程中汁液伤口传播。特别是蚜虫、烟粉虱等刺吸性害虫,是植物病毒病田间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中,这类刺吸性害虫的活动高峰期,病毒病的发病几率会大大增加。

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

阴雨天气病毒病容易发生

同时植物病毒病的发病与温度湿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病毒能够迅速复制增殖,作物病害发生较重,一般温度低于10度、高于35度的情况下发病较轻。有时候我们发现植物得了病毒病,在持续高温一段时间之后症状消失的情况,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症状消失并不意味着病毒已经死亡,在气候再次变化到适宜的条件下,病毒病会再次的复发继续危害作物。

此外,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也会导致病毒病的爆发。在阴雨天气或者光照不足的情况下,作物光合作用下降,植株的营养生长受到抑制引发免疫力下降,易于植物病毒的复制从而对作物产生危害。因此在重茬连作、施肥不合理的农田,作物缺乏营养生长衰弱,是病毒病容易发生的根源所在。

如何防治植物病毒病

上面我讲了植物病毒病的发病特性,大家应该明白植物病毒病为何药物防治不理想的原因。因此,防治病毒病我们一定要从源头着手,切断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同时结合提高作物长势的方法,提高作物抗病能力,才能有效的控制植物病毒病的发病几率。下面老王为大家讲一下植物病毒病的具体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或者苗木

由于病毒离开活体之后很难存活,在农业生产中,种子或者苗木携带病毒是植物病毒病的发生源头。我们在购买种子或者苗木的时候,一定要选用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加强检疫工作,避免病毒病的发生。田间一旦发现发病植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销毁,减少病毒病的来源。

病毒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

增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

2、科学施肥提高作物长势

常年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影响作物根系吸收营养,另外在重茬连作的情况下中微量元素匮乏,作物的长势容易出现衰弱,对病毒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引发病害。我们要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使用量,每亩用有机肥1-2吨、生物菌肥40-80公斤。通过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提高作物对病毒病的抵抗能力。

3、防治病虫害切断传播途径

病毒病可通过蚜虫、烟粉虱、蓟马、螨虫等害虫进行传播,在这些害虫的发生期,我们应根据每种害虫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灭杀,切断植物病毒病在田间的传播途径。

病毒病可防控,不可治愈,多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刺吸式口器害虫可用吡虫啉,吡蚜蚨虫胺,啶虫脒等防治,病毒病用香菇多糖,几丁聚糖,氨基寡糖,盐酸吗啉呱喷雾。

4、药物防治

病毒病只可防控不可治愈,一旦作物发生病毒病,我们应采取相应的药物提高作物对病毒的抵抗能力,降低病毒病对作物的危害。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病毒立克、抗病威、病毒A、病毒B、病毒杀星等产品,在病毒病发生较轻的情况下使用2-3次即可,如果病情严重,这些药物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