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5 19:11:41
点击:次
《棉花帝国》作者:斯文·贝克特
上一节,我们讲到欧洲的资本家们作为棉花帝国的奠基人,却在棉花种植业上输给了后起之秀的美国。而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全世界形成了一个新的棉花产业格局。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就来看看看,在新的棉花产业格局中各国之间的较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棉花产业的发展和工人权益的变化。
因棉花而战
当年,欧洲人想扩大棉花产地,但却无奈于本土的棉花种植地域太少,而且气候不适合种植棉花。所以,自美国独立之后,欧洲的政治家和资本家便开始试图摆脱国内棉纺织工业对美国棉花的依赖。因此,他们急需寻找到一块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能无限供应的地方。
而且,随着电的广泛使用,让棉纺织技术再次得到发展,棉花原料短缺的问题日益明显,而这,也促使了欧洲的棉花巨头们到处找地方种植棉花,以解决供需问题。
从1888年开始,德国就尝试在非洲种植棉花,1890年,萨摩亚棉花种植者费迪南德在德国的非洲西部殖民地多哥,开始棉花种植实验,虽然他的实验没有成功,但是德国政府却做出了另一项努力,他们从亚拉巴马州招募棉农前往多哥并扩大其棉花农业。与此同时,德国还在东非开垦了大量的棉花种植园。
与德国一样,法国政府也在做着类似的努力,他们在苏丹、科特迪瓦和法属的赤道非洲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动力进行棉花种植。1901年,葡萄牙人也开始在莫桑比克种植棉花。
此时,放眼欧洲,各国列强正在全球大量种植棉花,他们试图将棉花种植在地球的任意角落。而这种棉花制种带来的好处就是工业化的全面铺展:一条条铁路开始出现在地球表面,一座座工厂开始坐落在遍布“白色黄金”的棉花地,一根根烟囱染黑了天上的白云,如火如荼的棉花工业,让世界加快了前进的脚步,而各国的军队也随之不断地扩张。
在欧洲,短短20年的时间,德国的经济、工业、国际的地位俨然已经有了超越英国的趋势。
1914年,在非洲获得大量棉花的德国希望建立一个从东非到西南非洲的“赤道非洲帝国”,于是,开始在两地之间大肆修建铁路,而这也暴露了德国想要取代英国,占领英国在印度棉花市场的野心。
毫无疑问,德国的举动引起了英国的愤怒,加上德国一直在扩张海军,威胁到了英国的海上地位。
除此之外,强大后的德国在北非也抢夺了法国的棉花殖民地。由于俄国和德国在贸易上的相互抵制,导致两国之间经常发生一些小摩擦。而且,为了争夺更多的棉花种植土地,俄国还在不断地侵占南斯拉夫等地。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以棉花殖民地为主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战争从欧洲延绵至亚洲、美洲、非洲,世界到处都是战火。虽然这场战争以英、法、俄等协约国获得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无情的战争带走了成百上千万的人口,导致英、法、葡萄牙、西班牙等列强开始逐渐变弱,而日本、德国、美国、苏联等国开始走向强盛。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棉花的生产重心和工人的权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棉花产业重心南移
贝克特在书中指出:“全球南方棉产品制造商的崛起是由于工业资本主义中心地带,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力量平衡的转变。”
什么意思呢?其实,所谓的工业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社会力量指的就是欧洲和美洲东北部的生产力,我们也可以理解劳动工人,而周边地区的社会力量则指的是全球南方的棉花资本家。
在棉花产业的技术不断更新,生产量不断提高的状态下,欧洲和美国的工人们在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利润来源的认识下,通过集体行动向资本家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环境。但是作为资本家,他们当然不愿提高自己的用工成本。
于是,工人和资本家在“钱”这个字眼上发生了剧烈地冲突;美国1848年到1904年间发生了13次工人大罢工。1909年,法国发生了198次大罢工。在1985年到1900年间,俄国总共发生了188次的大罢工。在20世纪初,瑞士也发生了无数次罢工。从数据来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罢工成为了当时的潮流。
工人罢工的起初是几个人组织,后来在集体层面上形成了工会。工人通过工会向国家提条件,让资本家满足工人的需求。在罢工运动的作用下和工会的申请下,西欧、北欧、美国东北部的工人工作时间越来越少。直至1919年1月,西班牙政府规定了棉花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的工作时间,而这也成为了现在世界各国几乎统一认可的工作时长。而且,在工作时长减少的同时,工人们的工资也有所增长。
工人们通过各种不懈地努力,不仅改善了工资和工作条件,还促进了国家的立法。德国首先颁布了有利于工人的立法,比如1871年,德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规定未满12岁的儿童不能进入工厂工作,1910年,德国法律又规定,妇女工作日工作不得超过是10个小时,星期六不能超过8小时,13岁以下的儿童不允许参加工作。而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在1836年通过了第一部《劳动法》。
资本家们面对着自主性越来越强烈的欧州、美洲东北部的工人,获得的利润自然是减少了。因此他们希望找到工资更加低廉、工作时间更长的劳动者以替代那些自主性较强的工人,以便从中收获更高的利润。
那么,这样的劳动工人又是从哪里获取的呢?
精明的资本家们把目光盯上了远在美洲南部和亚洲农民。
我们先来说一下美洲的南部。早期的美洲南部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以种棉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为主。到了1881年,亚特兰大国际棉花博览会之后,各种展览的棉纺机械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座座棉纺织工厂,而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得益与亚特兰大当地宽松的劳动法、低税收、低工资以及没有工会的地方体制。以美国1922年南北方的工资为例,北方马萨诸塞州棉纺织工人的每小时平均工资为41美分,而南方的佐治亚州仅有23美分。
所以,在此后的30年间,美国南方的棉纺织工业蓬勃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仅在1922年到1933年,就有93%的棉纺厂从美国北方马萨诸塞州搬出,留下的企业仅有7%。
而英国、比利时、荷兰的棉花企业家也开始转战巴西,德国的企业家开始转战波兰。如此一来,欧洲和北美的企业主成功将工业资本主义模式在全球的南方落脚,并获利颇丰。
有着欧美国家巨大成功作为榜样,希望通过建立工业经济富强的巴西、日本等国也模仿它们,将资本积累和国家建设相结合,逐渐开始用国产代替进口。
其他一些国家的棉花产业情况
由此,世界各地还掀起了一场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制造业来获取利润的辩论。在日本、西非、印度、东南亚、巴西等国都有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其中,巴西和日本成为改革相对成功的国家。
巴西原本是一个巨大的棉花产地,但是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巴西的棉纺织品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翻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66年,整个巴西只有9家棉纺织厂。改革后,工厂的数量如同坐火箭般上升,到了1927年,巴西已经有354家工厂。直到19世纪90年代,巴西的棉纺织品制造商们依靠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为他们赚取更多的利润,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巴西的成功模式传播也到阿根廷。阿根廷在1906年建设了第一家棉纺厂,促使棉花工业成为了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好,说完了巴西,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为什么能在19世纪成为一个世界上主要的棉花产品生产国之一呢?
这还要从1858 年开始说起,1858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封闭的日本市场被美国强行打开。之后,大量的进口纱线如潮水般占领了日本的三分之一的市场,美国棉纱带来的不仅是商品,还带来机械化的棉纺工厂。
1867年,日本的堺市和东京附近建设了两个棉纺厂,但是产量很低。1868年,日本实施明治维新,加强中央集权和工业化建设。1879年,内务省大臣伊藤博文组织10家机械化棉纺厂作为实验性改革,改革的内容是;采用价格较低的中国棉花取代国产棉花、昼夜轮班制加长工厂的运作时间、鼓励政府管理人员成为企业家、吸收原来不工作的妇女进入工厂、将权力从武士和商人转移到管理人和工厂主身上。
这一政策非常奏效,使得日本的棉花制品从以前的进口状态,转向了自我生产状态。到了1890年,日本的棉纺厂的产量已经可以满足整个日本的销售量,并产生存量来进行出口。
此外,在1894年到1895年这段时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额的赔偿和割让的土地。他们用战争获得的资源用来补贴国家的航运业,帮助棉产品出口。
而在甲午战争尝到甜头的日本,加快了对中国的掠夺和出口。在1903年到1929年,日本出棉纺织品的口量一半流向中国。同样的,它对印度的棉纺织品出口量也比之前提高了40%左右。而这也是造成日本在近代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年一朵小小的棉花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