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5 20:39:33
点击:次
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碧螺春属细嫩炒青绿茶,原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又称“洞庭碧螺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洞庭碧螺春与别的茶不同在于,洞庭碧螺春采用茶果间作的种植方式,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
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
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又名“佛动心”。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5厘米左右的原料,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7万颗芽头左右。
碧螺春分7级,上品碧螺春满披白毫,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则逐渐减少。炒制碧螺春也很有讲究:杀青要将茶叶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揉捻要使茶叶松紧适度。搓团显毫要边炒边用双手将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直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烘干则要采用轻揉轻炒手法来显毫,蒸发水分。四道工序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后,方使碧螺春拥有倾国倾城的卓越风姿。
【品茗】
滋味鲜美甘醇,鲜爽生津,隐有花和水果的清香。一酌鲜雅幽香,二酌芬芳味醇,三酌香郁回甘。
【赏茗】
干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状,茸毛多,白毫中隐着翠绿。叶底叶底幼嫩翠绿,均匀明亮,翠芽微显。汤色第一泡的茶汤可能有短暂的混浊,稍等片刻后汤色即清,呈浅绿色。
【鉴茗】
洞庭碧螺春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芽为白豪,即小绒毛为白色,叶为卷曲清绿色。假碧螺春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且绒毛多为绿色,而非白色。从干茶色泽上看,没有染色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茶叶分两种颜色,叶子是绿色的,嫩芽是灰白色的;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从茶汤色泽上看,真品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呈微黄色,色泽柔亮、鲜艳;加色素的茶汤碧绿,而且看上去比较黄暗,像陈茶的颜色。
【藏茗】
传统碧螺春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置于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现在人们更多是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将碧螺春分层紧扎,隔绝空气,然后放在冰箱或冷藏箱低温贮藏。这种保存方法可使碧螺春久贮年余,其色、香、味仍犹如新茶,鲜醇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