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霞浦紫菜种植过程(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时间:2024-04-15 22:15:56

点击:

紫菜,是大自然馈赠给沿海渔民的礼物,喜欢生长在潮间带的岩礁表面。福建3752公里的海岸线上有众多海岛和礁石,自古盛产紫菜,且以平潭县海坛岛的"坛紫菜"最为闻名

"坛紫菜"质地细嫩,味道鲜美,早在北宋时期就是进献朝廷的贡品。

野生紫菜具有逆境生长的特性,越是险峭、风浪大的礁石上,附苗率越高,生长越好。为了追寻这一美味,早期的渔民会将绳子绑在身上,铤而走险在湿滑的大礁石上采收紫菜。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紫菜人工养殖的方法,有记载显示福建渔民在宋朝年间就开始养殖紫菜。元朝时,平潭渔民已经摸索出在岩礁上洒石灰水,灭害清坛(灭杂藻、有害小生物),以便野生紫菜苗附着生长、提高产量的“菜坛养殖法”。这种依靠天然礁石和自然附苗的半人工养殖方式曾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毕竟天然的礁石资源有限,人工养殖紫菜的规模一直难以扩大。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渔民在岩礁上养殖紫菜

图源:集美大学坛紫菜实验室


而现代紫菜养殖技术体系

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的

1955年,曾呈奎院士

对紫菜生活史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探明了紫菜生长的秘密

自此,紫菜人工养殖迎来了关键技术革新

人工栽培紫菜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紫菜生活史示意图图源:集美大学坛紫菜实验室


紫菜的生长周期为一年,主要分为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育苗户从春季开始,选取人工栽培或自然生长成熟的紫菜叶状体作为种藻,收集该时期叶状体放散的大量果孢子并接种到贝壳基质上,在室内培养成贝壳丝状体进行育苗;到了秋季,贝壳丝状体成熟后放散壳孢子,渔民将壳孢子附着在海边提前搭好的网帘上,利用海水的涨潮退潮将其栽培成叶状体。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附在贝壳上生长的紫菜丝状体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附着在网帘上生长的紫菜叶状体 图源:今日关注

1955年以前,福建紫菜多为自然附苗的菜坛养殖模式;随着对紫菜生活史的研究取得突破,福建省开始在东山、厦门、晋江等地区试验并推广筏式坛紫菜养殖模式;1966年,人们利用牡蛎、扇贝等贝壳基质,成功解决坛紫菜丝状体人工培育的技术难题。

从礁石转移到潮间带,从自然附苗到人工育苗,摆脱对自然养殖条件依赖的紫菜产业,在福建众多沿海渔村迅速发展并成为多地的支柱性产业。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实验室育苗(图源:集美大学坛紫菜实验室)

目前,福建坛紫菜养殖已推广至沿海二十多个市县区,形成覆盖室内育苗、海区栽培、干品加工、精深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完善的产业链条(其中福清、连江、东山、霞浦、晋江等地尤为突出)。至2018年,福建紫菜海水养殖面积14895公顷,产量74628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6.99%。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室内紫菜丝状体培育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海区紫菜叶状体栽培(图源:今日关注)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渔民自家晒紫菜干圆饼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工厂化紫菜干加工品

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福建沿海各地经济快速发展。而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以及紫菜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的不断成熟,传统紫菜产业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顺应时代的新要求,是目前福建紫菜产业优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产业优化升级

目前,福建紫菜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配套,但二、三产的开发尚不够深入,亟需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从加工产业来看,福建多数地区坛紫菜加工仍以圆状干品紫菜初次加工为主。而精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晋江地区,以紫菜酥、紫菜汤包、夹心紫菜等产品类型为主,市场份额尚不足一成,产品附加值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紫菜养殖


前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无序排放,使得近海水质污染和滩涂生态环境破坏的风险大增,紫菜生长曾面临着减收或绝收的威胁;而直接占用近海滩涂区域一些工程建设,更是迫使渔民不得不离开赖以生存的“海田”,放弃养殖生产。种种因素直接压缩了海水养殖空间,传统紫菜产业也让位于其他产业。

近年来,福建各地政府环保力度加强,大刀阔斧地取缔污染型工厂,同时严控围填海工程,各地严守生态红线,并相应开展“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工程,这对福建紫菜产业的优化升级或许是一个新的契机。

紫菜作为海洋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除了具有食物供给价值以外,其实还有其他生态效益值得关注和开发。例如紫菜的光合作用,既从海水中移出碳,同时提高海水溶氧,加上其生长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具有海水净化和海洋碳循环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效益。

而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紫菜养殖的景观价值和休憩价值也开始受到重视。“中国紫菜之乡”霞浦县每年秋冬季节都会吸引一大批摄影爱好者来拍摄紫菜劳作影像,形成海滩摄影文化。以厦门小嶝岛为代表的一些渔村,也尝试开发了以紫菜采摘体验为核心的渔村旅游产品。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紫菜养殖和劳作影像


福建紫菜产业转型中或许应该着重思考如何从传统的渔业中挖掘出新的价值和市场需求。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顺应现代经济发展对传统农渔业的新要求,从协调三产发展的角度,深入挖掘紫菜产业的发展潜力。

重构水产品质量安全信任体系

2017年,微信上有人发布几个视频造谣几家福建晋江紫菜加工企业用塑料“造紫菜”,引起舆论漩涡并让整个紫菜产业陷入谣言风波,致使福建紫菜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一时间多家紫菜加工企业面临停产或半停产的窘境,养殖的紫菜也无人来收购,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众多养殖户生计受到严重影响。彼时行业协会、主流媒体和主管部门虽然快速进行了辟谣,并让造谣者受到了法律制裁,但“塑料紫菜”的阴影仍笼罩着晋江紫菜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品牌形象短时间难以重塑。

随着我国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普遍提高,不少源于自媒体、未经核实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对水产行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多宝鱼、小龙虾、黄鳝等品种均遭受过网络不实信息的重创,至今尚难以完全恢复元气

割紫菜像割韭菜,一茬一茬的养殖坛紫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媒体辟谣(图源:东方卫视)

这些不实信息之所以能有滋生和扩散的土壤,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水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离消费者太“遥远”,消费者对水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并被送到自己面前的,基本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而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叠加了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担忧,在前期留给公众大量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让一些或捕风捉影、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单纯脑补的不实信息有了大行其道的机会。

我国水产品类型繁多,养殖区域分布广泛,养殖模式差异性大,使得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水产品生产信息采集系统困难重重;而国人对生鲜的喜好,决定了我国市场上水产品的产品形态以初级产品为主,大多没有包装,这也限制了生产和流通等信息在产品上的加载,制约了信息对消费者的触达。

信息鸿沟造成的信任危机,始终是萦绕在水产行业头上的阴影。而智能设备、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为水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落地提供了保障,水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真实数据有望被实时采集,并完整呈现,这或是重构水产品质量安全信任体系的重要基石。

转载声明

本文转载自智渔,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