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5 22:40:46
点击:次
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主要以未成熟的果实入药,性热,味苦辛,常生于海拔1000-2000米林区的阔叶疏林和混交林内及林缘、旷地。近几年,由于野生资源量的不断减少,市场经常出现紧缺状态,价格也呈现上涨的趋势。
吴茱萸的栽培历史大约为300年,主产于我国的贵州、云南、湖南、广西、陕西、浙江等地区。 此外,江西、湖北、安徽、福建等省份也可以种植。为了帮助药农种出优质吴茱萸,农学博士总结出了一整套吴茱萸栽培技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吴茱萸的幼树皮为绿褐色,老时有纵裂,灰褐色,茎有皮孔。植株的叶对生,羽状复叶,小叶5-9枚,小叶有短柄,叶片为长椭圆形,叶缘无齿,叶脉明显凸起,叶面有短绒毛,小叶长度在9-15厘米,宽度为4-6厘米,先端尖,基部为楔形。果实为蒴果,分成4-5果瓣,果实开裂时呈蓇葖果状。吴茱萸的气味浓厚,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
相比于其他作物,吴茱萸的适应性强,沙壤、黄壤、壤土、风化页岩均可以正常栽培。吴茱萸属于典型的浅根系树种,没有明显的主根,有发达的须根群。在重粘土壤中生长缓慢,适应生长在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浙江、江苏、甘肃、陕西的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吴茱萸适宜亚热带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在4-8度,7月份平均气温在20-32度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2-20度的地区产果正常。吴茱萸性喜润,常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区栽培最为合适。吴茱萸属于较喜光树种,结实时需光量大,虽然在郁蔽条件下都能生长,但生长不太好,结实量低、品质较差。年光照在800-1200个小时最合适。
吴茱萸可以采用分根扦插、分蘖苗栽、枝条扦插和种子育苗等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成的吴茱萸植株结果时间长;分蘖苗栽成活率高,但母枝长势弱,结果往往较少,产量较低,生产上很少用或不采用。
1、枝条扦插
在早春植株萌芽之前,选择1-2年生的健壮吴茱萸枝条,统一剪成20厘米长的小段,每段保持有2-3个芽,上端剪平,下端剪成斜面,两端离芽各1.6厘米左右,以有利于生根发芽。我们需要按照行距25-30厘米、株距12-15厘米进行斜插,入土深度为插条长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插后把土压紧,千万不要倒插,插后浇水并搭棚遮荫。我们必须保持土壤足够湿润,雨水较多时应及 时排除床内积水,以防止插条霉烂。在插后的1-2 月,就可以正常生根,扦插比较容易成活。在每年的4月下旬,地上部芽抽生新枝,当年幼苗高度可达80厘米左右,即可进行移栽。这种方式繁殖快,繁殖系数大,对母株损伤也少,结果时间早,但成活率低于根插。
2、根插
我们一般选取4-6年生、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的树作为母株,在每年的2月上旬,刨开树根周围的土壤,切取直径约0.5厘米的侧根,并截成15厘米左右长的小根段做为插穗,按行距70厘米开浅沟,株距设置为15厘米,斜插入沟内,根端微露畦面,并稍加镇压。施草木灰,覆细土稍耙平,再浇少量的清淡沼液,并及时盖稻草进行保温;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植株就可以长出新芽,即可施一次稀薄人畜粪尿或沼液。当年冬季苗高可以达到65厘米左右,当年冬或第二年春即可移栽。根插法简便,成活率较高,生长快,结果早,是高产栽培普遍采用的繁殖方法。
1、选地整地
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山坡地、丘陵地、房前屋后、路旁均可以正常种植。中性、微碱性、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苗床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低洼积水的土地不适宜进行种植。选好种植地之后,每亩土地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2500公斤作为基肥,深翻后曝晒几天,碎土耙平作成高畦。
2、定植
对于移栽时间,冬栽一般在11月下旬,春栽可以在3月中下旬。在移栽定植之前,我们可以按照行距4米、株距3米进行挖穴,每穴施用基肥或堆肥5-7公斤,并配合人粪尿10-15公斤,与底土拌匀后再栽。保证一穴一苗,在栽种时,使根系舒展,填土后踏实并及时浇水。当水下渗之后,再撒一些松土。一般栽后2-3年,即可开花结果,5-6年后,可以大量结果进入盛果期。
3、田间管理
(1)追肥
在早春萌发之前,我们必须追施一次腐熟的人畜粪水,以促进春根生长。在定植2-3年后,即可开花结果,如果当年开花,则应该摘去花蕾,以利于植株的营养生长。植株进入结果期之后,我们于春季开花前,施用一次腐熟饼肥或腐熟人畜粪,一般3年生的吴茱萸植株,每株可以施用 20-25公斤,于根际周围开环状沟施入,施后及时覆土。在每年的6-7月结果前,追施1次人畜粪水,并配合一定量的过磷酸钙或草木灰,以利于植株的坐果。秋季采果之后,9-12月结合清园冬培,重施1次腊肥,每株施用过磷酸钙与厩肥或堆肥共同混合堆沤后的肥料,于植株旁边开沟施入,小树30公斤,大树40公斤,或施用复合肥,看苗施肥,每株0.5-1.5公斤的三元复合肥,然后盖土培土。
(2)修枝整形
整形大都在幼树时进行,在树高80-100厘米的时候,要剪去主干顶部,即称“ 打顶”,以促进分枝生长,以后在其上选择数枝生长健壮的枝条培养成骨干枝,并使其搭配均匀,其余的枝条剪去,构成树冠骨架。
修剪主要在冬季进行,有疏删和短截两种。疏删主要是剪除过密枝条,常采取“ 三打一和五打二”的剪法,同时需要剪去纤弱细枝、病虫枝和着生位置不当和扰乱树形的枝条。短截也就是把那些生长势过强的枝条给予剪短,以抑制过度生长,保持树体均衡又美观。我们应该注意对那些生长充实和长有椭圆形芽苞的枝条不要剪去,以利于来年开花结果。对于剪下的病虫枝,我们应该运离林园后集中及时烧毁。
4、病虫害防治
(1)煤污病
这种病害又称“煤烟病”或“煤病”,是吴茱萸植株最常见的病害。这种病于每年的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5到6月份危害严重,病原为真菌中一种子囊菌引起。当蚜虫、介壳虫在吴茱萸树上危害时,害虫分泌的蜜露常会诱发该病的发生。在被害处及其下部叶片、嫩梢和树干上会诱发不规则的黑褐色煤状物,这种煤状物容易剥落,在剥落之后,植株的叶面仍呈绿色,如果发病严重则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树势衰弱,开花结果变少,严重影响总产量。
(2)锈病
锈病是吴茱萸发生很普遍的一种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鞘锈菌属的真菌引起。在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背面出现黄绿色近圆形边缘不明显的小点,后期在叶背形成橙黄色微突起的疮斑,也就是夏孢子堆,病斑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的夏孢子,叶片上病斑则增多,以致叶片枯死。这种病害多在每年的5月中旬发生,6-7月危害最严重。
(3)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在水田中种植的吴茱萸发生。表现为叶片萎焉、脱落,拔起根部有股臭味,根系前期呈黄褐色,后期呈现黑褐色,皮层腐烂、脱落,只剩下木质部。这种病害在积水田发生较多,沙质壤土水田也会发生,都是成片发生为害。每行排水沟开好之后,根腐病的发生就相对比较少了。
(4)褐天牛
这种害虫又叫作蛀心虫或老木虫,成虫主要咬食枝条的皮层,幼虫从树干下部30-100厘米处或在粗枝上蛀食韧皮部,随后蛀入其茎干中,咬食植株的木质部,进而形成不规则的弯曲孔道,使内部充满蛀屑,每隔一定距离开通气孔和排泄孔,将蛀屑等排出孔外。褐天牛一般常于每年的7-10月间,在距地面30厘米以上的主干上,出现唾沫胶质分泌物、木屑及虫粪。这种虫害在危害时,病株因主干中空而枯死。
(5)凤蝶
又名春凤蝶、桔黑黄凤,成虫白天活动,在交尾后卵散产在嫩叶上,孵化之后,其幼虫危害幼芽、嫩叶,使植株成缺刻或洞孔,1年发生3-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主要以蛹附在树枝及其他附着物上越冬,于次年的3月开始发生,以每年的5-7月危害最为严重。3龄后的幼虫食量增大,能将幼枝上大量叶片吃光而成秃枝,从而严重影响到吴茱萸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果。
(6)小地老虎
这种地下害虫又名地蚕、土蚕、乌土蚕、夜盗虫,主要以幼虫危害幼苗,咬断幼苗根茎处,以4-5月对幼苗危害严重。1年往往会发生4代,第1代幼虫在每年的3月上旬发生,幼虫经常从地面咬断嫩茎,拖入洞内继续咬食,从而造成吴茱萸缺苗断株。虫龄增大后,会直接钻入土内,于早、晚或阴天出土危害幼苗。
1、品种混杂
目前,吴茱萸主要有大花、中花、小花3个类型,其中以中花类型为优,其产量高、结果早。中花类型又分为早、中、晚3个不同成熟期的栽培品种。从调查数据看,相当一部分种植户栽培的吴茱萸品种混杂、管理粗放、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2、整形修剪不当
近几年,有的种植户的吴茱萸树基本上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病虫害危害严重,树体长势很差;而新种植的吴茱萸,由于部分种植户不懂得科学栽培管理技术,该剪枝的未剪枝,该抹梢的未抹梢,管理严重不到位,树体长势不良,进而不能形成良好的树冠,产量较低,经济效益差。
3、病虫危害严重,引起叶、幼果脱落
病害危害叶片,导致叶片枯死,最后引起幼果脱落。害虫蛀入树干或枝条内,啃食木质部,造成树势衰退或断枝,引起植株死亡,降低产量。
4、采收时期不当
吴茱萸收获期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早熟品种在小暑后就可以开始收获,而晚熟品种则在立秋后开始成熟。一般在果实由绿变黄、尚未充分成熟的时候为最佳采收期。如果采收过早,则产量低、品质差;但如果过迟,则果实开裂脱落,最终影响产量和商品质量。采收时间如果不在晴天,则不能及时晒干或晾干。
农学博士有话说:吴茉萸的采收时间适宜选择晴天,趁早上有露水时进行采摘,可以减少果实跌落。在采收时,我们需要将果穗成串剪下。果穗采回以后,需要及时摊开晒干或晾干。完全干燥后去净枝梗,簸去杂质,贮藏于干燥通风处,或者及时出售。商品以足干、籽粒饱满、坚实均匀、无枝梗、无杂质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