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6 00:02:26
点击:次
魔芋以葡甘聚糖为其特有的主要成分,仅在亚洲有规模化种植,我国在全球魔芋市场中排名第一。因种植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病害严重,传统种植的魔芋品种属典型的低产作物。而珠芽类魔芋是染色体属三倍体的极少数魔芋种(约有16个品种) 之一,其与国内传统种植品种花魔芋和白魔芋染色体组为26或28截然不同。珠芽魔芋植株外观独特,叶面上长有大小不一的棕色扁球形或长形气生叶面茎,是主要的繁殖用材料。珠芽魔芋叶面球茎独有的多苗接力生长特性,突破魔芋是独苗作物的现有概念,可大幅度提高植株的叶面积指数,巧妙延长植株的生长周期,显著增加魔芋的生物产量。用叶面球茎作为种植用种,植株具有抗性强、耐高温高湿、优质高产等优势,且其繁殖系数比传统白魔芋、花魔芋提高8~10 倍以上,改变了花魔芋、白魔芋仅能以小球茎或繁殖根作为种芋的传统低效途径。
因珠芽魔芋叶面球茎最高膨大系数约达100倍,是地下小球茎膨大率的20倍以上,且储运方便。因此,成本低廉且能丰产叶面球茎的方法成为提高珠芽魔芋生物产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对珠芽魔芋植株进行化学矮化,可达到大幅度增加叶面球茎数量及其成熟度的目的,能显著增加魔芋繁殖系数,方便获得批量生产用种。现将珠芽魔芋叶面球茎丰产技术介绍如下。
珠芽魔芋适宜在低海拔、高温高湿环境中生长,否则其生物学特性难以充分展现。在无荫蔽环境下,魔芋球茎生物产量最低,随着荫蔽度增加,地下球茎个头亦增大,在荫蔽度75%时达最大,之后球茎生物产量会随荫蔽度的进一步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在较强光照环境中,叶片易出现日灼伤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干物质量减少。与花魔芋不同,缺乏高温高湿条件的较高海拔区域不适合珠芽魔芋生长,而要满足其在低海拔生长的气候特征,适当荫蔽成为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因此,上坡入林寻找适宜的荫蔽环境是种植珠芽魔芋的理性选择。若无高秆作物荫蔽,可利用遮阳网辅助。
1.植株较高易倒伏。魔芋独特的生长方式是,新植株的长出必然伴随母体球茎的“换头”过程,即母体在供养过程中原球茎快速萎缩并与新植株脱离,完成“新老交替”生长循环。在此进程中,因外部环境的温湿度参数已适宜魔芋顶芽的萌发生长,母体中养分开始快速分解,从而使得魔芋顶芽出现生长优势;而一旦顶芽出土后,新植株根系所覆盖的面积亦开始快速延伸,促使“魔芋笋”叶柄急速向上生长,即使在无荫蔽的环境,魔芋亦多呈现高植株的外部特征。由于在高荫蔽度环境下高大植株频现,叶片的蒸腾作用亦会显著加快,极易出现植株失水倒苗现象,尤其当遇到大风天气时,植株成片倒伏造成生长中断,致使魔芋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2.养分分散致叶面球茎数量少、干物质含量低。珠芽魔芋高植株对应的是偏小的叶面积,叶面球茎数量稀少且个头偏小。相反,一些叶柄较细且高仅50~60厘米的植株却长有较多叶面球茎,有些甚至出现叶柄无法承受过多叶面球茎的现象。从能量守恒原理方面分析,营养物质过多地耗费于植株长高,致使用于叶面球茎生长的养分不足,导致叶面球茎数量稀少(一般不超过10 枚)且个头较小,其中往往干物质含量不足,在储存期间叶面球茎易发生脱水干瘪,致使种芋数量进一步受到制约。
3.荫蔽度的控制。在0~700 米低海拔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魔芋植株具有旺长特性。因此,需在利于魔芋生长的林下荫蔽度(40%~60%) 环境下对其进行矮化,使植株长势达最佳状态,并延长其生长期,最终获得最大生物产量。若荫蔽度大于75%,植株矮化效果不佳,亦不利于地下球茎生物产量的积累。若位于1100米以上海拔环境,虽可进行净种而不必荫蔽,但过多的光照不利于地下球茎生物产量的积累。
植物矮化多采用生长延缓剂如多效唑(PP333)、烯效唑(S3307)、矮壮素(CCC)进行,以抑制植株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达到控制植物细胞伸长、缩短节间距、促进分蘖及矮化株高的目的。由于珠芽魔芋繁殖材料多样,植株矮化方法及特点差异颇大。
1.不同种芋采用差别化矮化方法。对较大地下球茎(500克以上) 应采取去顶抑制与化学抑制结合的方法。即对500克以上的球茎,先进行人工“打顶”,即将顶芽扳掉,再将其浸泡于5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10小时;对500克以下的球茎,将其浸泡于8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中10 小时,取出后置于15~35℃的荫凉干燥处存放,这样可抑制球茎顶芽过快生长,利于侧芽叶芽的萌发及生长。当室外夜间最低温度高于15℃时即可将球茎下地种植。
魔芋的顶芽优势过强,大球茎尤其如此。因此,需对500克以上球茎进行人工“打顶”,以利侧芽分化,去顶后的球茎一般会长出3~6 棵侧芽植株,当侧苗长出后,以多效唑抑制植株叶柄的过度生长,并适时加盖遮阳网以保护叶片免受日光过度照射;将大球茎按株行距80 厘米×80 厘米种植于30~35 厘米深的土壤穴坛或起垅种植;在魔芋笋出土后的展叶期,以10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对整个植株进行喷施,即可抑制植株叶柄的过度生长,得到矮化的利于叶面球茎生长的株型。
对中小地下球茎采用化学抑制。选用100~150 克地下球茎作为种芋时,可保留其顶芽,按株行距60厘米×60厘米种植于25~30 厘米深的穴坛或起垅种植。化学抑制剂应在新苗出土展叶时即时喷施,矮壮素喷施浓度为250~300毫克/升。因顶芽出土后生长极快,矮化处理需在叶片展开前即时进行。
以叶面球茎为种芋时在出苗后进行抑制。采用叶面球茎作为种芋时,植株具有2~3苗接力生长特性,前后苗展叶间隔一般为2~3月之久,应在每一苗植株叶片从鳞片伸出但尚未展开前,用100 毫克/升多效唑溶液喷施整体植株,以达预期矮化效果。
2. 抑制剂种类及其浓度的选择。选用多效唑、烯效唑及矮壮素3种化学抑制剂对珠芽魔芋植株进行矮化处理,只要抑制剂使用浓度适当,植株高度皆可得到有效控制。其中,多效唑100毫克/升、烯效唑50毫克/升即对植株有明显矮化作用,而矮壮素200 毫克/升方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矮化剂浓度过高则会导致植株叶片打卷,即抑制过度。
3. 矮化时机的选择。魔芋在荫蔽环境下植株具趋光特点,出现高脚苗较多。用化学抑制剂促使顶芽植株尽可能矮化,抑制叶芽叶柄的生长高度,这样方可利于侧芽长出多棵植株,从而实现叶面球茎丰产的目的。矮化剂施用时机十分关键,应在叶片伸出鳞片1~2天但尚未完全展开时即用100~120毫克/升多效唑溶液喷施植株,以有效控制植株高度,防止叶柄因过快伸长而消耗母体球茎养分。
4. 矮化后需施肥辅助叶面球茎生长。因矮化植株在短时期内供叶面球茎生长所需的养分量大,所以需加施足够农家肥及高钾复合肥,以利叶面球茎组织中干物质积累,增加饱满度。
1. 植株矮化后抗倒伏效果显著。魔芋属浅表根系作物,叶片覆盖面较大,极易出现倒伏甚至叶柄折断的现象。在高温高湿低纬度地区,风灾天气相对频繁,植株矮化后可显著降低风灾对其造成的损害,可确保足够的生长周期及生物产量。
2. 植株矮化后叶面球茎数量显著增加。多效唑、烯效唑及矮壮素3种化学抑制剂皆对珠芽魔芋植株高度有明显的矮化效果,矮化后植株上叶面球茎生长数量大幅增加。
3. 延长营养生长期,提高生物产量。采用化学抑制剂矮化后的珠芽魔芋植株为繁殖材料,叶面球茎数量显著增加,繁殖系数也因此得到提高。种植试验表明,叶面球茎越多的植株,其地下球茎亦越大,外观更饱满,地下球茎生物产量亦会同比增加。
4. 矮化植株叶面球茎饱满、成熟度增加。在印尼、缅甸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林下珠芽魔芋产区,据当地魔芋种植大户统计,从柚木林、橡胶林下采集的自然脱落叶面球茎,经4~5个月存放,平均脱水干瘪率约37%,即1/3以上难以作为种植用种,能作繁殖材料的叶面球茎脱水率也在25%~30%。而经矮化后的魔芋植株,其成熟脱落的叶面球茎饱满度显著提高,球茎在经约6个月的储存后,完全干瘪率低于5%,平均脱水率仅在13%~18%,这表明叶面球茎组织中干物质含量明显增加,组织持水能力有效提高。
(张东华、汪庆平/文;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