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6 01:13:11
点击:次
走进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可以看见一片占地514亩的光伏电站,远远望过去,这里似乎和全国其他光伏电站没什么两样,但走进其中就可以发现,在广阔连绵的光伏板下,还藏着一大片红灿灿的火龙果。
九月上旬,这个光伏+火龙果种植基地刚刚迎来了今年的第二批丰收,在海南的气候条件下,火龙果一年可以成熟四次,如今贫困户孙平和村民吴盛正在地里忙着修剪枝条,为火龙果的下一次成熟与收割做好准备。
这是隆基股份在邦溪镇的光伏+农业+扶贫项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除了隆基股份的项目之外,整个白沙黎族自治县还有12个村级光伏电站,一共有469户贫困户受益于光伏扶贫项目。
光伏板下的种植经济
“我们都是跟土地打交道的人,现在基本每天都有活干。”白沙县邦溪镇的村民吴盛身后摆着一个放满了工具的箱子,正在熟练地给一排排火龙果修剪新枝,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现在我固定在火龙果种植园里干活,一年大概干十个月,每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多块钱,这在白沙的农民里收入算比较高的,这里农民的月收入一般也就两千多块钱。”
吴盛说,在光伏+农业种植基地里工作,最大的好处是收入比以前稳定,“以前可能在这家干两天就走了,又到另一家干活,现在稳定多了,不用再到处找活干。”
今年是隆基股份白沙光伏扶贫电站运营的第三年,也是村民们在光伏板下种植火龙果的第三年,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地里干活的村民们都是附近的农户,其中不少是当地的贫困户,光伏+火龙果种植基地给他们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隆基股份白沙20MW农业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约514亩,远离村庄、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具有很好的种植条件,隆基股份将生态农业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在建设单晶高效电站的同时,充分利用光伏板的下层空间,514亩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建设生态农业基地。
隆基股份方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白沙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后,每年生产清洁能源电力2303万千瓦,年产生发电收益约2200万元,隆基股份每年从发电收益中提取240万元,通过白沙县扶贫办兑付给贫困户,优先安排给项目所在地邦溪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地处偏远的南开乡高峰村委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其他三无(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贫困户,保障每户每年获得3000元收入。电站运营的20年中,企业将共计提取4800万元用于白沙县扶贫工作。
种植火龙果这一作物,虽然早已经过了专家的研究,但在真正落地的时候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该光伏扶贫电站负责人孙建荣向第一财经记者说起种植火龙果的过程:“最初我们没有在光伏板下种植火龙果的经验,也没有可参考的过往案例,于是我们去学习了很多种植技术,比如说火龙果不能太晒,需要在上面铺一层防晒网等等,现在我们的火龙果收益已经非常不错,东方市等其他地方也开始引进这种光伏+火龙果种植的经营模式了。”
孙建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光伏板下的火龙果种植面积有一百多亩,除去工人开支等,每年也能有三四十万元的毛利润,现在公司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运营模式,一是打算将火龙果种植承包给当地的农民,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二是拓展线上平台和直播销售渠道,让火龙果卖出更好的价格。
“由当地村民来做承包的话,采用分成的模式,村民可以获得更多收入,作为公司也省了很多力。但这也需要当地村民转变想法,从赚死工资转变为创业思维。”孙建荣说。
目前,除了直接供货给线下的火龙果销售商,火龙果基地还和融创的电商平台达成了合作,以光伏+火龙果为招牌,在平台上面向融创的业主客户群进行销售,孙建荣说,未来还会考虑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等形式进行销售。
孙建荣透露,公司正在打算开拓新的光伏板下空间用来种植咖啡,因为咖啡是一种喜阴的作物,不需要过多的阳光照射,很适合光伏板下的种植条件,而且咖啡是海南的一大特色产品,未来的销路和市场应该很不错。“再过三五年来这里,就可以一边看光伏电站,一边喝着我们自己生产的咖啡,吃我们种植的火龙果了。”
除了发展种植经济外,白沙县的12个村级光伏项目还充分利用了村内的空闲土地,建设小规模的光伏电站,例如白准村就建设了一个光伏停车场。
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全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村内的光伏电站有8000多千瓦,全额上网后一年的收益约为6万-7万元,这笔收益将用来壮大集体经济,主要用于发展村内的种植养殖。
“之所以想到在村子里做这样的光伏项目,首先是因为光伏的维护成本特别低,其次是白准村是一个旅游村,我们这里刚好有供旅游大巴停车的场所,所以就把车棚上方的闲置空间利用起来,为村子创造收入。”刘全几说。
刘全几认为,发展村级光伏用于扶贫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模式,因为光伏的使用周期有20年,回收期大约是8-10年,也就是说在收回成本之后,剩下的十年时间就是纯粹的收益年限,而且光伏的投资风险很低,适合在村庄开展项目。
光伏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包括天合光能、晶澳、晶科、通威在内的多个光伏公司都开展了光伏扶贫项目。例如,晶澳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成立了中国光伏扶贫联盟,晶澳先后在宁夏盐池、河北临城、河北康保和辽宁朝阳等地区投资建设了5个光伏扶贫电站,还通过厂区除草、清洗电池板组件、租赁设备工具、聘用当地员工等方式为当地贫困人员创益增收,这些项目将连续20年提供扶贫款项2.077亿元,涉及贫困家庭4055户。
通威则发挥其水产养殖和光伏发电有机融合的“渔光一体”产业优势,开展凉山盐源“渔光一体”光伏扶贫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250多万度清洁电力、12万多公斤优质水产品,以及专项扶贫资金约134万元,扶贫时间可持续长达25年以上。
贫困户走上光伏公益岗
除了光伏板下空间用来种植农作物、发放光伏补贴之外,光伏扶贫电站还以更多想不到的方式,为贫困户创造着就业岗位,白沙黎族自治县南班村的贫困村民梁志腰就是其中一员。
“村级光伏2017年建好后,我已经拿了三年的补贴了,每年都有3000元的光伏扶贫补贴。”梁志腰介绍说,每年3000元的光伏补贴,对于全家而言是一笔重要的收入,现在家里已经添置了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这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几年前我们家住的还是瓦房,我用的手机是老人机,现在全家住进了楼房,手机也换成了智能机。现在收入比以前高,想买什么都可以买了。”
随后,梁志腰还带着第一财经记者参观了家里上下两层的楼房,楼房面积共有130平方米,门口还有一个庭院,院子门口摆放着垃圾桶,地面上没有任何垃圾。其实不止梁志腰家中,整个南班村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垃圾桶,村里还有一个集中的垃圾分类站点。
南班村党支部书记钟维宁说,这也是扶贫带来的村庄新改变之一,“以前整个村子就是脏乱差,垃圾都是随手一扔,哪里会知道要丢进垃圾桶,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也都养成了习惯,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着垃圾桶,会自觉做好卫生。”
现在,梁志腰除了每天打理自家的橡胶种植以外,作为南班村的护路员,他每个月还要从事打草工作,维护路段的整洁。护路员这个公益性岗位能为他带来每个月1000多元的收入,而这个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也是从村级光伏的收益中划拨而来。
白沙黎族自治县发改委主任薛灵璧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白沙县光伏扶贫电站的发电收益按各村电站规模所占比重分配,形成村集体经济,除去运维管理费用外,将80%以上的收益用于开发贫困户公益性岗位,20%的收益用于村级小型事业、资助奖补。
其中,公益岗位主要是为了开展小型公益事业扶贫,设置了道路维护员、水利管护员、乡村保洁员、安全巡护员等岗位,任职的村民负责维护村内公共设施、维修道路、整治环境卫生等。奖励补助扶贫,则主要是奖励先进和资助困难。
截至2020年8月24日,白沙县12个村级光伏发电站的发电量共计420.87万度,总收益共357.74万元,村集体获取经济收益共191.08万元,共设置204个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户就业,共发放公益性岗位工资38.1万元。
“转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的光伏扶贫不是简单地发补贴,而是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因为补贴可以补一时,不可能补一世。”钟维宁以公益性岗位举例称,诸如护路员、保洁员、村务等光伏公益性岗位,都是有考核制度的,村民拿了光伏补贴,就需要为村子做一些公益性的工作,“每个贫困户的收入是不一样的,补贴尽量发给收入低的人,但也不是说贫困户什么也不用做,就坐等拿补贴。比如说我们南班村、芭蕉村没有物业,路边的绿化都是由村民来修剪维护的,这都是我们的公益性岗位。”钟维宁说。
同时,村委会还会张贴红黑榜来公布考核积分,让公益性岗位的工作者接受其他村民的监督,这些通过公益性工作获得的积分,又可以在村内的淘宝服务站内兑换生活用品。
白沙县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从2014年的25.2%降低至0.02%,仅剩余7户26人还未脱贫,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12元,较2014年的7902元增长了63.4%。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除了生活条件和收入的显著提高,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现在村民自我发展的意愿很强。” 白沙黎族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陈积安介绍称,白沙扶贫办开展了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每个星期都有一期课程,贫困户可以参与学习包括农产品种养在内的各方面技术。
“开始的时候是赶鸭子,没人想去坐在那里听课,现在村民是主动去学习,主动报名参加培训、讨教技术。比如说白沙种植橡胶,现在村民主动就去问专家哪个品种的产量好,哪个品种有市场,非常积极。”陈积安对第一财经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