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重庆种植眉毛哪里好(渝派中药材崛起,要做好“三抓”)

时间:2024-04-16 03:27:42

点击:

中药材横跨生态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两大领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的骨干型产业。

作为我国重要中药材产区,重庆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多样,总数超过4000种。常用的363种中药材,重庆有306种,其中包括道地药材62种。国务院确定的34种名贵中药材中,重庆出产26种,可谓是“天然药库”。

然而,诸多道地药材中,除石柱黄连、秀山银花、酉阳青蒿、巫山党参、南川玄参等品牌占据行业优势外,还有大批中药材名头不够大,未能叫响品牌。

就此,两江观察调查探访重庆部分中药材种植区县发现,突出特色、优化品质、延伸链条,才能壮大优势,让中药材产业成为医药产业崛起的又一个风口。

渝派中药材崛起,要做好“三抓”

▲南川区种植大面积玄参。喻梵 摄/视觉重庆

抓“特”是关键

据第四次全国资源普查重庆普查结果显示,重庆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黄连、青蒿、木香、丹皮、白术、枳壳、款冬花、党参、天麻、半夏、厚朴、黄柏等属于国家重点发展品种,金银花、银杏、佛手、红豆杉、辛夷、前胡等为市级重点发展品种。

按照重庆的自然环境和地域分布,药材产地可分为三峡库区及大巴山药材区、武陵山药材区、中部低山药材区、西部丘陵药材区,涵盖巫山、巫溪、开州、云阳、城口,石柱、酉阳、秀山、彭水,南川、垫江、江津、合川、巴南等多个区县。

市农业农村委有关人士表示,重庆中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品种多,但不少单品规模偏小。如果一味贪多求全,反而会广种薄收,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困境。

由此可见,要想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抓“特”是重点,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在这方面,一些中药材发展历史久的老牌区县走在了前头——

开州区木香种植面积达到6万余亩,年产量超过全国产量40%,是全国最大的木香单品种植区县。经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审定,该区前年编制发布了全国首个木香价格指数。

酉阳全县种植青蒿近10万亩,遍及全县28个乡镇,涉及3万多种植农户,全世界约有6成青蒿原料产自于此,被誉为“世界青蒿药业之都”。

石柱县拥有70多万亩黄连种植地,产量占全国60%以上和世界40%以上,市场销售占全国的90℅,是名震中外的黄连之乡。

南川区拥有全国最大的玄参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保持在全国60%以上……

一招鲜,吃遍天。对于自然禀赋非常突出的中药材而言,找准资源优势带来的直接利好十分显著。

如酉阳县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15个乡镇9654户村民积极发展青蒿产业,户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

石柱县六塘乡通过大规模种植黄连为主的中药材,年销售收入24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9500余元。

越来越多的区县也看到了凸显特色中药材的“拳头”效应,开始探索从“多而全”向“特而强”升级。

如彭水县从1100多种地生药材中精选出黄精、天冬、百部、大黄、苍术等6个主推品种,集中种植在摩围山片区和七曜山片区。同时将百部作为重点品种,在润溪乡布局规划4000亩种植基地,力争实现全国单项种植第一,努力建设“中国百部之乡”。

武隆区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锁定厚朴、金银花、续断、黄柏等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并以中成药制造作为招商重点,引进一批知名制药企业入驻。

渝派中药材崛起,要做好“三抓”

▲石柱黄水黄连种植基地。(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抓“优”是方向

南川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尹付国表示,“南川玄参”之所以在全国市场上声名赫赫,一是因为有资源特色,二是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优势——位于南川的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与区内部门、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在玄参、天麻、黄精等重点药材资源培育上开展长期研究和优化,大大提升了药材品质。

以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与南川区某公司共同研发的玄参新品种为例。该品种抗病能力强,产量比普通玄参高15%以上,含药成分也高于普通玄参,上市时间比其他地方早半个月左右,方方面面都完胜对手。

南川区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统一使用新品种苗,整体优化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了“南川玄参”的品牌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有了特色规模效应打底,中药材产业叫响品牌的关键,仍然落在抓“优”上。只有确保品质优良,才能实现渝产中药材的绿色、高效、安全,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江观察探访发现,中药材种植不同于一般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科技依存度和创新需求,科技创新对其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对更多还在探索产业发展的区县而言,应通过地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联合攻关。

石柱、秀山等区县在这方面采取了有效举措。

——石柱与西南大学启动“县校合作”模式,设立石柱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科研人员环绕黄连等产业,推行从产业规划、种植技术、产品研发的全程全产业链服务。西南大学专家团队开展了“石柱黄连病害诊断及操纵研究”等多项课题攻关,攻克了黄连根腐病防治难题,使石柱黄连产值和品质大幅度攀升。

——秀山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西南大学等单位进行合作,重点围绕银花、黄精、银杏等开展生产实用技术、成分、药理、功效、毒理等基础研究,还聘请国内中药材行业知名、权威的专家学者,“借脑借智”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此前重庆中药研究院联手开州区成立的重庆三峡中医药研究院,也正在围绕库区道地药材的产业创新力、产品竞争力展开主攻。

重庆中药研究院院长王勇德表示,重庆三峡中医药研究院针对中药材品种资源保护与繁育、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品牌提升打造、中医药康养、高附加值关联产品等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研发创新,将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产品,并推动成果就地转化。

渝派中药材崛起,要做好“三抓”

▲酉阳长势良好的青蒿。汪登平 摄/视觉重庆

抓“深”是重点

中国中药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房书亭曾数次出席三峡药博会。在他看来,重庆三峡库区地处“秦巴药谷”核心区,拥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中药材产区和集散地之一

但房书亭认为,“产区优势”并不等同于成熟产业生态,中药材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的骨干型产业,有全产业链条的加持,才能走好品牌化、规模化道路。

相关部门和企业人士也表示,和众多鲜销农产品相比,中药材更加依赖“接二连三”的打法兑现经济效益。要叫响更多中药材“品牌”,不能满足于本身的药用价值,必须在科研支撑的前提下,充分延长它的产业链,开发诸如保健品、新资源食品、日化用品等高产值、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抓“深”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

从全国范围看,云南“文山三七”是个好榜样。“文山三七”除了本身有活血化瘀作用,还开发了诸多保健品、日化品,比如大家熟悉的云南白药牙膏。一个品种最终创造了几百亿产值。

反观重庆,无论是酉阳青蒿、石柱黄连,还是南川玄参,更多还停留在卖“原字号”阶段,中药材的品牌“含金量”远未得到充分挖掘。

事实上,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此已有谋划。此前召开的全市中医药大会,以及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都确定了“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强调要建立中药大品种高标准培育机制,筛选优势产品,制定重庆市名优中成药产品目录,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集群。鼓励建设中药绿色制造园区,满足群众对优质中药制剂用药需求,鼓励开发中医药保健品、保健器材等产品。充分发挥武陵山区、秦巴山区气候资源优势,以药食两用和药用花卉品种为重点,推动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康养等融合发展。

一些区县已启动积极探索。位于巴南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正重点发展以生物药为核心,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企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目前生物城已落户国舒制药、植恩现代中药等中药类项目,投资额约30亿元。国舒制药主要生产包括中药饮片、高端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大健康产品,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9亿元。植恩现代中药项目主要建设中药现代化生产制造中心、国内领先的CRO-CDMO中药创新技术孵化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十四五”期间,生物城将引进中药大企业,培育中药大品种,开发生产来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壮大重庆中药注射剂产业。规划到2025年,现代中药产值达到30亿元,2035年产值达到80亿元。

三峡库区不少区县则依托三峡药博会这一平台,积极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加工贸易中心、信息流转中心、中医药要素聚集地和创新高地的努力,不断为地区中药材的禀赋和规模注入纵深元素。

可以预见,随着中药材产业发展策略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各区县在资金、人才、项目等要素上的逐步落实,未来无论是中药材种植主体还是市场主体都将更有信心,渝产中药材大品种、名品牌也将不断涌现。

编辑/慕云歌 责校/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