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09:39:04
点击:次
香菇出菇通常在晚秋或早春,气温在10~25℃之间,昼夜温差在10℃以上的季节,也就是10月中旬到翌年4月。根据我地的气温条件,一般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进行菌包生产。
由于夏季高温时市场上鲜香菇很少,香菇价格比正常要高2~3倍,经济效益很高,因此就出现了反季节香菇栽培,反季节香菇的栽培时间为每年12月至翌年的2月进行菌包生产,8月开始出菇。
选择地势平坦、环境清洁、通风良好、排灌方便、水质优良、水温凉爽、太阳照射时间短(避开西晒),昼夜温差大,交通便利的场地搭建菇棚。香菇棚有高棚中棚及低棚三种。
(1)低棚:秋栽香菇常使用,一般用塑料薄膜搭成一个弓棚,高1.5m左右,上面覆盖遮阳网,秋春为三阳七阴,冬天为四阳六阴或半阳半阴,内建菇床。
(2)中棚:棚高2.0m以上,棚顶盖稻草,秋天薄,冬天厚,便于遮荫隔热保温,四周用稻草圈围,创造一个光照少、阴凉、通气性好的生态环境。棚内搭建菇床,菇床宽1.2m,两菇床间留0.5m过道,菇床上用小木杆或铁丝架成一排排,以便摆放菌筒,搭建好的菇床要用80%DDV800倍液,50%辛硫磷1000倍液,KMnK4600倍液各喷一次。反季节栽培香菇则在荫棚里面再搭建一个内棚,内棚用塑料薄膜搭成弓形,高1.7m以上,里面再搭菇床。
(3)高棚:高3.5m以上,采用稻草、塑料薄膜搭建,棚内搭建菇架,菇架每层间隔30cm,层数视棚高而定,最顶一层要离大棚棚顶1m左右。
香菇栽培的木屑以材质坚硬的阔叶树经粉碎机粉碎,粗细混合,无棱角、新鲜无腐烂的为好,麦麸要求不结块,以中粗、红皮为佳。具体配方为:木屑77%、麦麸20%、石膏粉2%、蔗糖1%、含水量55%,PH自然。
(1)配料:按照培养料配比,先将麸皮、石膏粉与木屑干拌均匀,将糖溶于水中,然后边翻拌边加水,翻拌3~4遍至拌匀,无成团结块现象,含水量55%,即用手紧攥料成团,丢开即散,手掌略显水迹,指缝略见水滴。
(2)装袋:选用15cm×55cm聚乙烯或聚丙烯折角袋,装袋机装料,要求松紧适度,以手抓袋不出现凹陷为宜,也不能过紧,每袋湿重1800~2000g,扎袋时扎口先直扎,后折转再扎,扎好的料袋摆放于铺有塑料皮等物的地面上,防止沙粒刺破导致微孔污染,整个装袋过程要在拌料结束后6h之内完成。
(3)灭菌:灭菌有常压灭菌和高压灭菌两种。常压灭菌要求4h内使温度升至100℃,保持100℃16~18h;高压灭菌使用高压灭菌锅,菌袋在0.15Mpa压强、125℃温度下灭菌240min。
(4)冷却:灭菌结束后,常压灭菌需自然冷却到70℃以下打开灶门,高压灭菌则需待压力降为0时方可打开锅门。工厂化生产,则打开冷却室一侧的锅门将菌袋移入洁净的冷却间,自然冷却至50℃再移至强冷间进行强制降温。
(5)接种:菌袋温度降至常温时须及时接种。
5.1 接种室接种:接种室接种操作方便,投资小、速度快,但其成品率保障性不高,容易感染杂菌,药物对人的伤害较大。接种室要求干净,地平干燥,大小适中,四周严密。使用前半个月室内彻底清扫,甲醛喷雾消毒,每隔五天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待料袋冷至常温时,头天消毒,次日接种。接种时4~6人一组,一人负责菌种消毒,一人负责料袋接种处擦酒精消毒,用锥形木棒打洞,1~2人传袋、排放,2~3人点菌种。动作要迅速,轻拿轻放,菌种要塞满塞紧,洞径1.5cm,深1.8~2.0cm,每袋4穴,接种完成后套上套袋,井字型叠放,不超过8层。
5.2 接种箱接种:接种箱接种成品率高,杂菌感染少,药物对人伤害小,但其操作繁琐,接种速度慢。接种前,把灭菌好的料袋、菌种及接种用具一同放入接种箱内,用消毒灭菌药品进行熏蒸消毒1~1.5h。接种时,一人用空心打穴器或小木棒制成的锥形木尖在料袋正面等距离打3~4个接种穴,另一人将菌种接入穴内,接完所有料袋再一起套上套袋,打开接种箱,取出料袋送至培养室培养。
5.3 超净工作台接种:超净工作台接种操作简便,污染率低,无药品危害,但操作不方便,速度较慢。接种时把料袋、菌种及接种用具一同放入工作台,打开紫外灯照射灭菌1小时以上,关闭紫外灯后过半小时再接种。
5.4 净化车间接种:适合工厂化生产的企业。净化车间接种操作方便、污染率低、速度快,无药物危害,但其投资大。净化车间安装有中央空气过滤系统,制冷系统和臭氧灭菌系统,设置有第一冷却室、强冷室、接种室和菌种处理室。刚灭菌好的菌袋直接进入净化车间,经过预冷室、强冷室使料袋温度降至预设温度,再经输送带传至接种室。接种人员在相对无菌,空气经过净化并始终保持正压的接种车间内,按照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流水线接种。
(6)培养:要求恒温、避光,尽量控制室内温度23℃~25℃,适时、适量通风,避免光照。接种后1~15d内,注意保温保湿,促进菌种成活,室温控制在20~25℃,关闭门窗,蔽光静置培养7~10d,10天后根据天气情况每天通风1h,不要翻动菌袋;接种后16~25d内,此时菌丝已从接种部位萌发向四周生长,待菌丝直径达8cm以上时,翻堆一次,温度控制在25℃以下,温室计要插放在堆码的菌袋中间,根据温度变化增加通风的次数和时间;接种后26~40d,温度控制在23~25℃,继续蔽光培养,当两个接种孔菌丝生长对接后,整个菌袋的菌丝生长量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时,进行翻堆并脱去套袋;接种后41~50d,菌丝基本长满菌袋,此时控制温度在25~27℃之间,维持7~10d,促使菌丝长满袋。
(7)练袋:菌丝满袋后,再培养7~10d,促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此时菌袋壁菌丝体膨胀,隆起的瘤状物占整个菌袋表面的2/3,接种口周围出现棕褐色,此时便可排场练袋,把菌袋堆码在菇棚的畦面或床架上,练袋10d,以让菌袋适应田间环境。
(8)转色:分为脱袋转色和扎孔转色两种,采用覆土栽培的应脱袋转色。
8.1 扎孔转色:在菌袋上打四排气孔,每排10~15个,深度在3~4cm,水分较大的菌袋要适当多打孔,以利放水。此时增加散射光照,加大通风量,促使转色均匀。
8.2 脱袋转色:当菌袋表面的瘤状物占整个袋面的90%以上,手握菌袋瘤状物突起有弹性和松软感,菌袋四周出现棕褐色分泌物占袋面的2/3左右时,便可脱去袋子。脱袋时,用小刀沿袋纵向割破菌袋,取出菌袋及时摆放,并立即覆盖干净的薄膜,此时控制温度25℃以下,空气相对湿度85~95%,3~5d内不要掀动薄膜,当菌袋表面长满2~3mm长浓白菌丝时,增加散射光照,加强通风换气,促使菌丝倒伏并分泌色素,经过10~15d,菌袋表皮变成棕褐色,转色完成。
(9)排袋:转色完成后的菌袋便可摆放在田畦或者床架上,开始出菇管理。
(1)催蕾:第一潮菇采取人工措施增加温差,干湿差来促使现蕾,温度调节必须控制白天和晚上有10℃以上的温差,湿度80~95%,干湿交替,菇棚要给予充足的氧气和一定的散射光,具体做法:白天盖紧薄膜,使棚内温度升高(不高于20℃),夜间在温度最低时掀去薄膜,使菇床温度突然下降,湿度也随之下降,经过3~5d,菌筒袋即可现蕾。
第二潮菇及以后可采用补水催蕾,补水用香菇专用的补水器补水,补水标准以菌袋重量为依据,每次补水后菌袋的重量稍低于原装菌袋的重量即可(补水结束后菌筒表面不滴水),补水后通过揭、盖薄膜来调节温、湿、光、气,促使菌袋现蕾。
越夏出菇的催蕾方法主要采用干湿交替,制造干湿差来促进自然现蕾,如气温较高无法现蕾,可采用拍打惊蕾和冷水催蕾的办法。
(2)护蕾:催蕾3d后,菇盖直径小于0.5cm,要用小刀将薄膜沿菇柄周围划开2/3口子,留下薄膜片以缓冲环境对幼菇的刺激,每个菌袋留6~8只幼菇,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盖好薄膜,适当通风、换气。
(3)育蕾:当菇蕾直径大于0.5cm时,保持菇棚8~16℃,湿度80~90%,一定的散射光和新鲜空气,温度高时可提高菇棚的遮荫度,晚上进行通风,湿度低时,可适当喷雾状水。
(4)采收:当菇蕾五分开伞左右即可采收。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捏紧菇柄根部,左右旋转拔起,放于竹筐或塑料管中,防止挤压,同时消除菌袋上的菇根。
采收后,停止喷水,盖好薄膜,养菌7~10d,待采菇部位重新长出白色菌丝时,可给菌袋补水,并喷重水,每天二次,连续3~4d,并结合温差,干湿差刺激,促使第二批菇蕾形成。菌袋后期养分损耗很大,补水时可补2%的糖水或0.2%的尿素水,以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