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农业资讯

农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种植菌菇赚钱么(人种菇 菇富民 西宁湟中菌菇产业潜力足)

时间:2024-01-14 10:25:02

点击:

来源:【人民网】

视频加载中...

凌晨三四点,天未破晓,周召荣夫妇便开始忙碌了,清点菌菇、装车发货;清晨,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商铺内,产自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的菌菇已上货架,采购商们挑选交易;上午,同产自李家山的菌菇被运送至曹家堡机场,等待装机运往全国多地……

与此同时,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内,湟中区李家山农稷协作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平穿梭在车间和大棚之间,也忙得不亦乐乎。高原的秋夏,不冷不热,恰恰适合香菇、平菇等菌菇的生长。

“花菇水分含量较少、营养价值更高,是香菇中的极品,现在这一茬每天能产4000斤左右。”香菇的品质如何,产量多少,魏建平心中有数,“这一茬香菇品相好,产量高。”朵朵香菇长势良好,魏建平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从刚开始几亩地的菌菇小温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化种植,一路走来,魏建平、周召荣既是湟中菌菇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见证者。

人种菇 菇富民 西宁湟中菌菇产业潜力足

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内,花菇长势正好。人民网 陈明菊摄

目前,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内的多个大棚均在产菇,自2022年4月开始试运营以来,示范园已累计生产香菇菌棒80万袋、姬菇菌棒6万袋,已产出香菇、姬菇80万斤,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从去年8月起,大量产自咱们湟中李家山的新鲜香菇进了青海的蔬菜市场,上了青海人家的餐桌,还销往外地。”李家山镇副镇长贾延云指着排排菇架介绍。

人种菇——菌菇落地李家山“生根发芽”

李家山种植菌菇已有些年头,从初始的零星散户种植到如今的规模化种植,“李家山牌”菌菇的“出道”经历值得一探究竟。

1994年,我国食用菌行业提出“南菇北移”战略,不少外地人瞅准了青海的市场,前来种植菌菇。此时,在青海摸爬滚打谋生活的四川小伙儿周召荣也已摸到青海菌菇市场的门道,几经周折,2000年前后,便开始在李家山种植菌菇。

有菌菇种植技术,还有之前做生意积累的市场渠道,很快,周召荣在李家山种出了菌菇,且收益很好。周边的村民们纷纷来周召荣的菇棚里拜师学艺,深谙抱团取暖发展之道的周召荣也从不吝啬,愿意将自己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农户们。自此,菌菇种植技术在李家山这片土地上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扎了根,不少当地村民都以种植菌菇养家糊口。

“有些小姑娘、小媳妇早些年在我这儿学种菇技术,现如今人到中年了,仍然在靠种菇技术谋生,都已经是专家了。”周召荣介绍,不完全统计,早年从师于他,现如今在李家山片区专门从事菌菇产业的老百姓不低于120人。分散到其他地区以及间接从事菌菇产业相关工作的人群更是不在少数。

人种菇 菇富民 西宁湟中菌菇产业潜力足

村民在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采蘑菇。人民网 陈明菊摄

与此同时,随着种菇技术不断成熟,种菇农户不断增加,产自李家山的菌菇产量日益增加,周召荣抢抓机遇,在青海菌菇市场上占得一席之位。

经多年积累,李家山镇初具发展菌菇产业的人才、技术以及市场优势,适逢湟中区委、区政府谋划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之际,立足特色产业,打造西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特色小镇成为李家山镇的发展定位,顺理成章。

为切实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模式和“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思路,全面统筹资金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2021年,李家山镇以“党委引导、企业运作”的新模式,注册成立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农稷协作建设有限公司,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400万元,实施李家山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并与菌菇领域专家周召荣合作,周召荣参与项目的运营、技术及销售等环节,双方努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优势的食用菌产业样板。

菇富民——规模种植 联农带农效应突显

找准定位方能走对路子。

如今,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内白胖白胖的花菇、水灵新鲜的平菇便是最好的印证。

“不开伞的香菇比较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说话间,贾海莲已经摘了好几捧香菇放入了筐,眼看一筐菇就要冒尖了。“眼要准,手要快。”尽管来示范园采菇仅个把月,但贾海莲早已掌握了采菇的技巧。

人种菇 菇富民 西宁湟中菌菇产业潜力足

贾海莲正在采菇。人民网 陈明菊摄

今年35岁的贾海莲是湟中区拦隆口镇人,老公在外挣钱,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她肩上,因此也就只能打打零工,“收入不高不说,还不稳定,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这儿就不一样了。”说着说着,贾海莲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手里的活儿依旧没停。“一天能挣100多,也能顾得上家里老小。”贾海莲坦言,跟她家情况相似的左邻右舍们,都在向她打听示范园还缺不缺人。

菌菇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种、采摘、打包等工序均需要人工。“目前,示范园已吸纳30余名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贾延云介绍。

纵观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的落成轨迹,布局规划阶段,流转20余户农户的土地,年土地流转费10.2万元,户均土地流转收入4000元左右;项目建设期间,累计带动务工400余人次,人均工资5000元以上;投产初期,已带动30余名村民务工;预计示范园完全投产后,可带动120余名劳动力实现增收;后续,示范园的净利润将用于扩大再生产,扶持辖区乡村振兴产业等领域。

让示范园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是湟中区委、区政府布局落子首要考虑的方面。早些年人种菇,现如今菇富民,这种实质性的转变背后,是湟中区委、区政府着眼大局、立足实际,找准方向,长远谋划的结果。

面向未来,如何将菌菇产业做大做强,真正让菌菇产业成为富民产业?这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湟中区委、区政府的严肃考题,在这一点上,周召荣与湟中区委、区政府不谋而合,“在川里创业几十年,真正想把菌菇产业做出名堂来。”在李家山山川间辛苦耕耘二十载,周召荣参与并见证着李家山菌菇产业“打基础”的全过程,同时也时刻思考着如何才能“利”长远。

谋长远——把菌菇产业打造成为富民产业

“菌菇最近长势如何?”

“销售情况如何?”

“有什么困难吗?”

……

若要朵朵香菇化身“招财伞”“致富伞”,必然需要湟中区委、区政府花心思,下功夫。“书记、区长是示范园的‘常客’,一周跑好几趟,看长势,问销路。”作为湟中区落实“三乡工程”的关键人才,周召荣与书记、区长早已熟络,围绕示范园的运营、菌菇产业的发展等问题展开的交流更是不胜枚举。

近日,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又迎来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物联网绿色发展研究院的学者、专家,他们同样关注示范园的发展。

人种菇 菇富民 西宁湟中菌菇产业潜力足

学者、专家在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考察交流(右一为周召荣)。人民网 杨启红摄

交流过程中,得知对方培育的菌菇可用于提取钛,附加价值高;同时,对方研发的纳米保鲜材料,也有助于大幅提升菌菇的保鲜期,参与座谈的李家山镇党委书记李增玉、周召荣等人均产生了兴趣,积极交流。

“湟中区是传统农业大区,又是西宁市新晋之区,市郊区域的经济发展必然得从农业抓起,如何破题?菌菇产业是抓手,注重科研力量,便是破题的关键。”湟中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健表示,湟中区迫切希望,同时也正在积极衔接优质科研资源,借此让示范园这块试验田结出更多硕果。

今年年初,青海省政府印发了《青海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明确目标,青海省要做大做强现有食用菌生产基地,辐射带动零星散户发展,不断壮大平菇、香菇、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鸡腿菇等为主的常规品种,着力培育羊肚菌、大球盖菇、高原黄菇、柴达木大肥菇、荷叶离褶伞、鸡枞菌等为主的稀缺品种。通过三年持续发展,全省食用菌规模稳步增长,品种结构更加合理,菌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基本形成,产业整体效益显著提升。力争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发展到5000亩,产量达到2万吨左右。

在布局方面,《行动计划》也是将湟中区纳入到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生产优势区通盘谋划,包括对湟中区、平安区、民和县、乐都区、贵德县、门源县现有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提升改造;在湟中区、乐都区、贵德县、门源县4个生产优势区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打造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园,着力构建“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业发展模式等。

人种菇 菇富民 西宁湟中菌菇产业潜力足

菌棒培育。人民网 杨启红摄

从区域的优势产业上升为省级的产业探索,于湟中而言,此为“天时”,亦是挑战。加之气候冷凉、环境洁净等“地利”条件,以及湟中区委、区政府,菌菇专家周召荣以及广大菌菇技术人才等“人和”因素,湟中区将菌菇产业打造成为富民产业,并以此为契机,做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大文章的探索之路必将越走越宽阔。

(责编:杨启红、张莉萍)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